知識産權是國內企業進行自我保護的最佳途徑
    2007-12-28    本報記者:張樂 何豐倫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段時間來,歐美發達國家針對中國産品的質量和知識産權問題頻頻發難。一時間,“中國製造”在國際上成為假冒偽劣的代名詞。然而,在此背景下,一場由中國民營企業正泰集團發起的針對跨國公司的鉅額知識産權訴訟案,卻以正泰的一審勝訴而告終。
  位於浙江溫州的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最大的低壓電氣生産企業。去年8月,公司以專利侵權為由,將法國施耐德在中國的合資公司——施耐德電氣低壓(天津)有限公司及其經銷商告上法庭,要求施耐德立刻停售並銷毀五個型號的侵權産品,並提出了3.3億元的高額索賠。該索賠標的創下了中國知識産權糾紛的最高價。
  在經歷了兩次開庭和多次證據交換、銷售額及利潤審計後,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9月29日宣布了一審判決結果,要求被告於判決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侵犯知識産權行為,並賠償正泰集團逾3.3億元。“在與電器巨頭施耐德連續打了20幾次官司之後,我們主動出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説。
  “起訴專利侵權,是跨國公司佔有市場、排擠競爭對手的通常做法。”南存輝認為,施耐德頻頻舉起專利侵權大旗,其真正目的,不是簡單的專利糾紛,而是希望通過打壓和打擊正泰,為其産業布局掃清道路。
  他舉例説,施耐德進入中國19年來,已控制和收購了上海機床電器廠等15家我國著名的電器龍頭品牌企業,其慣用的手法是合資控股-虧損-增資-控股收購。合資控股後,進行文化移植,“雪藏”內資品牌和“冷凍”內資企業新産品。
  從頻頻被施耐德告上法庭,到反訴施耐德並獲得初步成功,南存輝坦言“打官司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增強民族企業的自信心,維護自己的知識産權成果。”他説,部分國人過度迷信外國企業、跨國公司,妄自菲薄,總覺得外國大企業不可能倣冒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不可能在訴訟中勝訴,結果往往一遭遇訴訟就不戰自敗,或者對方一提起訴訟就急於和解或讓步。北京漢鼎聯合律師事務所的劉道臣律師也&&,正泰在這起專利侵權糾紛中的勝訴,打破了中國企業在和跨國公司叫板過程中的心理弱勢,是中國民營企業維權意識增強的具體體現。
  專家呼籲,未來貿易中的知識産權糾紛將會越發凸顯。而中國企業的貿易競爭對手,也將會利用自身在知識産權方面的優勢對中國企業日益增長的競爭力予以抑制。中國企業對此應該做好準備,及早應對。
  南存輝説,中國的民營企業長期被人們看作是倣冒和跟風者的代名詞,缺乏創新精神和知識産權保護意識。他認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企業面對的不僅是製造能力之爭,更有製造權力之爭。正泰的成功,正是企業歷年來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成果的集中體現。
  南存輝坦言,企業發展初期也經歷了對知識産權認識不足的過程。經過幾次官司之後,意識到了自主知識産權的重要性。“現在經常講以市場換技術,事實上,關鍵技術是換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因為這是企業生存的命脈。關鍵還是要靠自己自主創新、敢於突破。”如今,正泰每年拿出銷售額的3%至5%用於新産品的開發,創建了國家級的技術中心,現在研發中心擁有上千人,300多個專利。正泰電氣産品總産量的10%銷往歐美80多個國家和地區,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為了爭奪話語權,企業還積極領銜和參與了低壓電器、儀器儀表等領域的30多項技術標準的制定,以及由IEC國際電工委員會牽頭的國際標準制定。如今,企業在諸多電氣領域有了發言權,國際和國內很多産品的生産必須按照正泰制訂的標準生産。
  正因為加大了自主創新的力度並積極參與國際國內標準制定,正泰才能在和跨國公司的叫板中贏得主動權。這位年輕精幹的實業家説,這場成功的官司説明,重視自主創新和知識産權保護對企業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稿件
中國首架自主知識産權的噴氣支線客機總裝下線 2007-12-24
科技進步法修訂草案:明確國家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産權歸屬 2007-12-24
我國首架自主知識産權支線客機21日正式下線 2007-12-18
“電子産品知識産權論壇”在上海開幕 2007-12-12
"創新型國家建設與知識産權保護"研討會舉行 2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