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包生産帶給民機工業“革命性”影響
    2007-12-27    本報記者:毛海峰 方燁    來源:經濟參考報
  自1979年我國第一次將美國麥道飛機公司DC-9主起落架艙門轉包項目引入國內以來,我國民機工業轉包生産已歷時28年。這期間,轉包生産為我國民機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革命性”影響。
  這28年期間,國際上大多數著名的飛機製造商和飛機動力生産企業,如波音、空客、通用電氣、普惠、羅羅等公司都與我國航空工業企業簽訂了轉包生産的合作項目,目前已形成了每年兩億多美元的産值。
  全球航空巨頭波音公司的觸角已遍及我國內地,我國四大飛機製造廠家西飛、沈飛、成飛、上飛都與波音公司進行了轉包生産的合作。據波音公司向記者介紹,目前中國已參與了所有波音機型的製造,包括737、747、767、777和787。其中,中國為737製造水平尾翼、垂直尾翼、部分後機尾段、艙門、翼板和其它部件,生産了所有747飛機後緣翼肋,在787這款最新的飛機製造中負責製造方向舵、翼身整流罩面板和垂直尾翼前緣。到今年9月底,波音及其供應商與中國航空工業簽署的有效合同總價值已超過25億美元。
  另一航空巨頭空客公司自1985年與西飛簽署了轉包生産協議以來,已將轉包生産的合作夥伴擴展到成飛、沈飛、上飛、哈飛、陜西紅原航空鍛鑄工業公司等六家航空製造公司。據空客公司統計,2005年中國各航空企業生産的空中客車零部件價值為3450萬美元,今年空客公司在中國的採購額將超過6000萬美元,到2010年將達到兩億美元。
  28年間,通過與波音、空客等國際知名航空製造企業的合作,我國民用航空製造業已成功融入到了全球飛機轉包生産供應鏈網絡中,成為全球民機零部件生産的一個重要角色。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的飛機製造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閉門造車”,1979年國外項目轉包生産引入後,大大擴展了我國航空製造業的視野,成為我國飛機製造技術提高的一味強大“催化劑”。
  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一航)西飛集團公司是我國目前主要的飛機製造廠之一,其製造技術可以進入我國最優秀的飛機製造商行列。然而它的製造技術卻與波音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曾在西飛工作過的飛機製造專家楊超凡説,包括西飛在內的我國飛機製造廠的製造技術和産品質量要求與波音相比差別非常大。轉包生産對我國飛機製造技術水平的提高確實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事實上,在轉包生産的28年中,尤其是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在飛機轉包生産中獲得的飛機設計、製造技術的含量相當高。1985年MD-82飛機決定在中國組裝,在中方人員的力爭下,麥道公司同意與中方聯合研究開發先進技術支線飛機,在正式生産合同文本中,也有中美航空業在其他方面加強合作的條款。中方在這次轉包生産過程中學到的大量先進生産工藝,對提高我國航空工業的製造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對於製造技術而言,轉包生産在工業管理理念上給我國航空工業帶來的影響更是“革命性”的。
  1979年以前,我國航空工業是按傳統的計劃經濟的組織方式進行生産的,國外項目的轉包生産則帶來了與之根本不同的現代工業工程理念,項目管理、準時制、精益製造等現代航空工業公司熟知的理念就是從那時開始引進中國的。波音、空客等國際巨頭推行的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管理理念,給我國航空工業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做任何積極性評論都不為過。
  工業管理理念的變革大大提高了我國航空企業的效率,使我國航空工業的生産率有了質的飛躍。可以説,若沒有28年轉包生産給我國民機工業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就不會有如今生氣勃勃的我國航空工業。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