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依靠科技提升棉花産業國際競爭力
以全國9%的面積贏得17%的産量
    2007-12-24    本報記者:李秀芩 潘瑩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全國重要的商品棉生産基地,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始終堅持依靠科技不斷提升棉花品質和單産水平,棉花産業不僅成為兵團最重要的支柱産業,而且在國內國際市場扮演着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006年,兵團以僅佔全國9%的植棉面積,生産出了佔全國1/6的棉花,單産較全國78.5公斤的平均水平高出70余公斤。

依靠科技不斷刷新棉花單産記錄

  兵團農牧團場大多分佈在新疆兩大沙漠邊緣和邊境沿線,地處風頭水尾,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先天條件不好逼迫我們不斷利用科學技術向土地要産量”,主管農業的兵團副司令員胡兆璋對記者説。
  1999年,兵團在全國率先推廣和實施了以精準播種、精準灌溉、精準施肥、精準收穫及田間作物生長與環境動態監測為主要內容的精準農業六項技術,棉花單産再創新高。據兵團農業局提供的數字,“十五”期間,兵團棉花單産由112.7公斤增加到139.4公斤,比“九五”末增加了26.7公斤。
  近兩年,兵團把雜交棉的引進推廣作為奪取棉花高産的一項新舉措。去年,兵團種植雜交棉25.12萬畝,平均皮棉單産達到170公斤,高出兵團棉花平均單産近2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棉花單産,增加效益,2006年開始,兵團又率先在農二師30團等團場進行棉花大棚育苗和大田移栽試驗,共育苗200余萬株,移栽面積200余畝,結果,這個團的育苗移栽棉花較直播棉花每畝增産籽棉83公斤。

千方百計降低棉花種植和采收成本

  除了不斷增加棉花産量,兵團還在降低植棉成本上做足了文章。以精準播種為例,由過去的溝播精確到精量點播的“一穴一粒”,畝播種量由以往的六公斤,降低到兩公斤。據了解,今年兵團的750萬畝棉田全部實現了精量半精量點播。
  兵團科技局副局長黃斌説,兵團上世紀90年代最先推出滴灌技術時,每畝成本為1000至2000元,經過三次技術改良,已減到現在的600元,而移動式滴灌畝成本僅為250元。據了解,2007年,兵團棉田高新節水推廣面積達到628萬畝。
  自1996年開始,兵團在國內率先開展了機採棉技術的試驗及推廣。兵團農業局副局長劉慶發告訴記者,機採棉技術的應用和推廣給兵團棉花産業帶來的效益和前景或許可以説是革命性的。

優質換得高回報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兵團已連續十餘年創全國棉花大面積高産紀錄。2007年,兵團棉花單産再創新高,總産預計突破120萬噸。
  兵團商務局對外貿易處處長高建軍説,“十五”以來,兵團棉花出口量位居全國各省區市第一,2006年,兵團出口長絨棉2000噸,今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已接近1000噸。他説,兵團的棉花産量一定程度上主導着全國棉花市場。
  “面對棉花供需缺口擴大和外棉進口勢猛的現狀,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兵團現有的科技貯備和耕地潛力,完全有能力使棉花總産在近期達到全國1/5,在中長期達到1/4。今後兵團將不斷擴大雜交棉種植面積,採取各種科技手段,力爭在‘十一五’末實現棉花單産180公斤乃至200公斤的目標,繼續保持棉花生産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不斷增強兵團棉花産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兵團司令員華士飛説。

  相關稿件
“奧林匹克運動與中國”專題展覽在新疆開幕 2007-12-21
新疆和田手工地毯欲借奧運走向世界 2007-12-21
新疆青格達湖濕地“傷痕纍纍” 2007-12-18
今年新疆黃金産量預計將首次突破7噸大關 2007-12-18
新疆新能大山口水庫清淤後發電效益顯現 200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