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産業轉移背後隱藏的“污染接力”趨勢
    2007-12-13    本報記者:傅丕毅 戴勁松 姜瀟    來源:經濟參考報

  記者近期在調研時發現,一些發達地區關停污染企業後,欠發達地區的招商引資團就會蜂擁而入,發展接力變成污染接力的趨勢明顯。環保人士和專家認為,環境保護全國必須一盤棋,排污企業遷入地和遷出地政府都責無旁貸,環保總局等部門要盡快掌握排污企業跨區域遷移情況,規範産業轉移背後隱藏的污染轉移現象。

排污企業遷移趨勢明顯

  記者在浙江、江蘇等發達省份採訪時發現一個普遍現象,每當發達地區關停大量污染企業後,一些欠發達地區的政府有關部門就會趕到當地進行招商引資。
  鉛酸蓄電池在生産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鉛煙、鉛塵和鉛廢水,屬於重污染行業。中國鉛酸蓄電池生産基地——浙江省長興縣在2004年大規模整治鉛酸蓄電池企業,整治後,縣域範圍內的175家蓄電池生産企業只剩下50家。
  長興縣時任分管工業和招商引資的副縣長王慶忠説:“我們總共關停125家污染嚴重的鉛酸蓄電池企業,同時規定不再新批同類型企業,但是蓄電池市場需求量還是很大,在整治過程中,江西南昌、湖北棗陽、安徽、江蘇、山東、雲南等地政府部門跑到我們這裡來招商。”據長興縣環保局副局長何新中介紹,一大批被長興關停的企業輾轉遷移到外地。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浙江東陽、富陽等縣市。東陽市竹溪化工園區曾經因環境污染發生過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地方政府最後關停了化工園區內的所有企業,就在關停、整治過程中,江西、江蘇一些縣市的政府來到東陽招商引資。東陽市環保局俞中強副局長告訴記者,東陽市東城化工廠、東陽市吳寧合成化工有限公司、東陽市高爾特精細輔料廠都搬到江西,邁克斯(東陽)化工有限公司搬到了江蘇南通市。

發展接力緣何變成污染接力?

  記者在採訪時,一些基層環保幹部和專家認為,發展接力變成污染接力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遷入地的政府部門片面追求GDP,沒有科學發展的大局觀;二是遷移的排污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寄希望通過減少環保成本來降低企業生産成本,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
  長興縣環保局副局長何新中説,被整治掉的鉛酸蓄電池企業之所以搬遷,關鍵是企業不肯投入環保成本,“成本包括四個方面,第一是前期一次性投入成本,比如鉛酸蓄電池生産自動化改造就要投資2800多萬元,改造完成後,可以大大降低鉛塵、鉛煙的排放;第二是環保設備平時運營成本。比如回收裝置,現在回收産生的效益比付出的電費要小,企業肯定缺乏動力;第三是環保設備的管理費用;第四企業自動化程度提高後,也增加了新的管理成本。”
  清華大學陳呂軍教授認為,排污企業遷移是由不公平的環境政策引起的,因為各地高低不一的環保門檻違反了環境公平原則,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排污企業無論跑到哪,環境成本都是一樣的。他説:“排污企業不肯投入成本治污還會帶來市場的不公平競爭,目前一些排污企業正面臨治污困局:如果進行污染治理,那就是早死,如果不搞污染治理,那就是等死,因為搞了污染治理後,生産成本要上去,在市場競爭中就要被淘汰,不進行污染治理,終有一天被政府關停。”

環保門檻無高低

  記者在採訪中,一些縣委書記坦言,排污企業跨區域遷移是地方黨委政府最煩惱的一件事,也是當前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點和難點。東部沿海省份一位縣委書記説:“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環境治理不平衡,有些地方政府來這裡招商,開出的條件很優惠,只要有了GDP,稅收可以免,土地可以送,這導致有些污染企業有恃無恐,大不了搬遷轉移,企業的成本還可以大大降低。”
  一些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要遏制污染企業跨區域轉移,關鍵是遷入地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長興縣委書記劉國富説:“你整我要的現象令人痛心,發達地區已經交過環境污染學費,欠發達地區不應該再走老路,再交學費,環境保護應該全國一盤棋,否則即便長興不污染,其他地方照樣污染,還是失去了環保的基本意義。”
  記者在採訪中,基層環保幹部建議,政府可以通過嚴格的標準化管理遏制污染企業跨區域轉移,比如對有些産能過剩、工藝簡陋、作坊化生産普遍的行業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環保標準,全國所有地區一律禁止類似企業生産。
  湖州市環保局局長周建明説:“從環保這個角度來説,排污企業跨區域遷移現象比較複雜,要調查研究,客觀分析,然後拿出對策措施,比如環境容量已經到極限地區不能搞的項目,並不等於其他環境容量允許的地區不能搞,但是國家已經明文禁止、淘汰的項目肯定不能遷移,欠發達地區不能再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

  相關稿件
綠色植物是吞食裝修污染的“凈化器” 2007-12-12
水價可上調 污染更該打 2007-12-11
志願者清理韓西部海域原油污染 2007-12-11
警惕“産業轉移”變身“污染轉移” 2007-12-04
我國部分欠發達地區招商引資成了污染接力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