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句心裏話]恩施茶農唱新調
    2007-11-30    記者:賀萌 楊希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武漢11月29日電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高水美,盛産中國歷史名茶“恩施玉露”,被喻為富硒茶都。“我們種茶講科學,講環保,價錢賣得好,收入就高,種茶種出了好日子!”在位於州府恩施市芭蕉侗族鄉燈籠壩村的茶園裏,茶農楊理英自豪地講述着自家生活的巨大變化。
  “我今年44歲,從1992年開始種茶算起,已經有十幾年了,家裏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好。”
  “我們這裡種茶講科學,講環保。這些年,政府補貼農民,給我們建起了沼氣池,用沼氣生火做飯,再也不用上山砍柴了。政府還給我們修了公路,以前的泥土路都沒了。現在晴天不沾灰,雨天不沾泥。各家院子裏都建了廁所,豬圈也都翻新了,家家戶戶都乾淨漂亮,跟城裏的小洋房一樣。”
  “這些跟種茶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過去豬圈和廁所不分,很不衞生。現在豬圈連上沼氣池,自家就能發酵沼氣,點燈做飯都能用。沼液和沼渣都是無公害的好肥,施到茶園裏,茶葉長得好,還經濟實惠。”
  “雲霧山中出好茶,我們這裡的茶葉自古以來就很有名,但以往總愁賣不出去。以前茶歌裏唱的是‘你上哪山採什麼茶?不如在屋裏種莊稼’。現在我們的家園建設漂亮了,公路也修好了,外地的老闆都到我們這裡來投資建茶葉加工廠,我們的茶葉都賣到歐洲去了。”
  “我家現在有8畝茶田,一年收入4萬多元,在我們村屬於中等水平。我的兩個兒子都讀了大學。以前孩子們小的時候,家裏一年收入才四五百元錢,兩個孩子讀小學一年就要一二百元,那時候日子很緊巴。”
  “要我説,建設新農村跟黨的政策和政府的工作分不開,現在我們山區茶農的好生活是拿錢買不來的啊。我從五六歲就開始上山砍柴。那時候,女兒家用簍子背,男娃子用肩膀扛,砍一趟柴要兩三個小時。樹砍多了,環境差了,茶葉也種不好。要不是政府指導我們科學種茶,建設生態家園,我們哪能過上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啊!”
  恩施市市委書記譚文驕説,十七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要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樹立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犧牲生態文明為代價。芭蕉鄉正在打造以茶産業為基礎的生態富硒茶旅游文化走廊,茶農們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這正是新農村建設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近年來,恩施把新農村建設着力點放在建設綠色生態新農村上,成功探索出了以推廣農村沼氣池建設為重點,以生態家園建設為載體,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新農村建設模式,被農業部命名為“恩施模式”。
  楊理英説:“你看我家門口的對聯——青山綠水村村好,國富家強戶戶興,這是我們茶農的感受,更是我們對國家的祝願。”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