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採購時機已成熟 企業有大量功課要做
    2007-09-20    本報記者:呼濤    來源:經濟參考報

  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農民正在勞務培訓班上學習食品加工技術。
  甘肅各地勞務輸出部門強化農民勞務輸出技能培訓,促進勞務輸轉工作。先後&&了培訓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培訓機構資質認定辦法和培訓效果考核辦法等政策規定,規範培訓行為,開展“對接式”、“訂單式”、“儲備式”技能培訓,已基本形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培訓模式。上半年全省勞務培訓135.86萬人。
  新華社記者:張錳 攝

  我國當前正處於消費升級轉型的關鍵階段,具有集中式消費規模大、政府示範作用明顯的政府綠色採購制度時機已經成熟。國家環保總局中日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主任陳燕平在中國第二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論壇上作上述&&。
  在越來越多的公眾開始關注生活環境質量、有意選擇環保産品之時,國家超過幾千億元的政府採購制度將如何向綠色産品“傾斜”,無疑對企業、社會産生巨大影響。國家&&法律明文規定,標準、名單相繼出爐,各級政府採購部門加倍扶持,在這樣的有利局勢下,眾多“物美價不廉”的綠色産品能否闖關經過一個長長的鏈條進入政府部門?

政府先行引領可持續消費

  “與可持續生産領域的政策實踐相比,我國推進可持續消費方面的工作還相當薄弱。政府綠色採購是我國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的突破口。”作為中國政府綠色採購的倡導者,陳燕平認為,從法律法規等政策條件、技術標準尤其是緊迫的資源、環境等現實條件看,政府先行引導可持續消費正逢時。
  2006年10月24日,中國財政部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頒佈《關於環境標誌産品政府採購實施意見實施意見》並列出“時間表”,正式啟動了中國政府綠色採購制度。
  政府採購制度作為公共財政體系管理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國家管理直接支出的基本手段。政府採購的綠色標準不僅要求末端産品符合環保技術標準,而且要按照産品生命周期標準使産品設計、開發、生産、包裝、運輸、使用、循環再利用到廢棄的全過程均符合環保要求。
  陳燕平介紹説,依據國際經驗,政府綠色採購具有集中式消費規模大和政府示範作用明顯等特點,可以成為引領和推動可持續消費和綠色市場形成的重要手段。他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取向和消費行為對生産的方式和內容有決定性的影響。政府通過政府綠色採購對環境友好型産品的消費選擇可以向生産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産領域的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與應用、環境友好産品和服務的生産,推動循環經濟産業體系的發展。
  此外,可持續消費的觀念還包括對諸如水、電等資源能源的節約和對廢棄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環。消費領域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可以向生産領域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的再生資源,減輕末端處理壓力,拉長産業鏈,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政府明確的綠色採購引領下,可持續消費行為既可以幫助生産領域減少資源能源投入,也可以為其提供再生資源和綠色服務,同時減少污染排放。
  同時,我國實施政府綠色採購的技術標準和技術支撐條件已經成熟,形成了1000多億元産值的環境標誌産品群體。中國環境標誌計劃在産品綠色標準制定方面跟蹤國際同類標準發展動態和趨勢,使中國環境標誌標準技術先進而成熟;在環境標誌産品認證制度方面積極完成與國際標準的接軌,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因此,政府綠色採購制度實際上也有助於我國克服綠色貿易壁壘,增強中國産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綠色採購概念到現實需突破

  剛剛在哈爾濱舉辦的中國第二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成果展現場,政府綠色採購作為專門展區向公眾呈現了中國龐大、繁雜的政府採購中漸漸顯露出的“綠色”。一位參展的業內人士也坦言,近年在法規文件、社會輿論出現頻率甚高的“政府綠色採購”從概念推進到現實的進程中政府、企業仍有大量“功課”要做。
  “從政策到社會氛圍都要求環保、綠色,我們在選擇採購辦公傢具、裝修塗料等標誌明顯可見的用品時當然‘綠色’優先。但是,就拿我們部門在政府採購指定供應商那裏選擇相機等數碼設備來説,性能、價格還是決定要素。”一位代表單位參展的公務員説,“説白了,多數時候,我們即便有心也沒有那個鑒別‘綠色産品’的能力。”
  黑龍江省政府採購中心主任陳佩剛説,政府綠色採購制度提出之初,政府部門和企業當時曾為這一在“概念”層面的政策導向如何量化並具體執行存在困惑。
  國家要求政府採購中要執行“三公一誠”的招標原則,但品目繁多、數量龐大的採購商品取捨中怎樣與“傾斜”綠色産品結合?一些地方的政府採購部門在複雜、困惑中開始探索。
  一面是“環境友好”戰略下國家政策、法規命令要求,一面是日漸“覺醒”的環保要求。陳佩剛介紹説,黑龍江省政府採購部門開始對參與招標的用戶嘗試進行審核。“在辦公傢具、建築裝修裝飾耗材的招標中,我們已經將是否具備ISO9001等環保指標納入招標採購審核記分範圍中,適度體現出‘傾斜’,也取得了成效。”
  “但是,政府採購涉及商品實在太龐雜,即便是政府採購部門有意對綠色産品“傾斜”也只能在標誌明顯的少數種類中開始嘗試。”  陳佩剛説,“對於那些技術含量高的高科技産品和成分複雜的産品,進行界定和區分難度實在太大。我們一直期待着國家能夠下發更為細化、量化的參照指標和更為完善的綠色採購實施計劃,讓我們在採購招標中加以執行!”

綠色消費:意識與強制力並重

  哈爾濱市一家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産權和相關標準認證的汽車配件企業負責人對是否能被列入“綠色採購清單”持觀望態度。這位姓陳的企業負責人説,符合“綠色”要求的産品尤其是高技術産品一般初始購置成本比較高,在政府採購招標中很難體現出價格優勢。如果政府沒有對採購綠色産品的強制性約束,只好先等等看。
  傳統産品一般在其生命周期內造成的相關社會、資源、環境成本未被計入,相對比較便宜。然而。現在普遍存在“綠色、節能産品不便宜”的現象,這與部分符合環保、節能標準的産品技術等附加值高導致成本、價格提高有關。
  對此,陳佩剛認為,政府採購鏈條很長,政府綠色採購對企業生産有着方向性的引領作用。價格是在市場動態調控下變化的,重視綠色、環保的政策導向將讓符合環境友好型社會標準的企業和産品都直接收益。
  陳燕平認為,目前我國發布的環保産品清單只包括14類産品,還不能完全滿足政府採購的産品需求,政府部門應不斷完善綠色産品清單,擴大清單範圍。
  有業內人士提出,雖然環保、節能産品有共通的衡量項目、指標要求,但仍然不能完全互相代替。國家應當通過強制性法律法規和細化的措施來鼓勵政府部門採購符合綠色、節能要求的産品,也應當考慮高技術附加值“綠色産品”的價格因素,適度安排出一些資金鼓勵政府部門採購和企業參與供應競標。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