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藍圖中"煤炭替代石油"戰略浮出水面
    2007-09-18    本報記者:王炤坤 顧錢江    來源:經濟參考報

  9月16日在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産業博覽會上拍攝的巨型挖掘機。它的設計、工藝、製造和控制技術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本報記者:江宏景 攝

  上周,國際油價創下超過80美元一桶的新紀錄。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石油9959萬噸,再創歷史新高,有專家估計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48%。還有專家預測,按照目前的供需格局,到203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8%。
  這使得“煤炭替代石油”戰略的最新進展,在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産業博覽會上成為最熱的話題。記者從對高層官員、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採訪中,明顯感覺到未來中國能源藍圖中“煤炭替代石油”戰略已經浮出水面。

煤炭代替石油:技術不成為障礙

  中國煤科院煤化工分院院長杜銘華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形成5000萬噸的煤制油生産能力,總投資約4000億元,可大力支持我國國民經濟對油品的需求。
  中國最大的煤炭企業神華集團透露,該集團建設的世界上第一條煤直接液化工業生産線將於明年投産。這個“煤變油”示範工廠的運行狀況,將關係到中國自主研發的煤直接液化技術是否成熟,以及進一步産業化的前景。
  神華集團與中國煤科院北京煤化所共同開發並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的“中國神華煤直接液化工藝”的大型工程,2004年8月開工建設,最終規模為年産油品500萬噸。一期工程為年産油品300萬噸。由於煤直接液化制油品在當前世界上還沒有工業化裝置,神華集團為穩妥計,先建一條年産100萬噸油品的生産線。兩台內徑為4.8米的漿態床反應器,採用中國化的工藝,在催化劑作用下,加入氫氣將油煤漿中的煤直接合成油品。
  “神華煤制油”採用我國自主開發的工藝,基礎設計由國外有經驗的工程公司承擔。專家估計,全世界第一套新裝置估計需要一年多時間的磨合期,但不會有顛覆性的風險。這一工程不僅取得了我國自主開發技術先進的煤炭直接液化工業化成果,並且具有投資省、消耗低的特點。在工程建設上,在我國首次實現了現場建設設備製造分廠,將兩台各重2200噸的漿態床反應器及大型煤氣化爐組裝成功,交付建設,降低建設投資的經驗,突破了在我國內地建廠,設備直徑一般不能超過4米的限制。
  我國知名化工工程專家伍宏業説,這個工程投産成功後,可以算得上高技術、高起點、大型化開發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産權工業化成果的一個範例。
  神華的煤炭直接液化技術能否成功一直牽動人心。神華集團負責人透露,目前已經完成了三次長周期運行,進入第四次運行試驗。化工行業權威資料也表明,神華煤制油的轉化率超過91%,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均達設計值。
  煤間接液化制油品技術在國際上早已開發成功,但技術轉讓條件苛刻,費用要求很高。因而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及兗礦集團承擔工業化開發工作。山西煤化所及兗礦集團均已分別完成了年産間接液化油品700噸及5000噸的低溫煤漿態床F-T合成中間試驗,取得完整的成果。山西煤化所技術已開始在山西潞安礦務局及內蒙伊泰集團建設間接合成油品的工業示範裝置,預期2007年投産。這些工廠均有條件迅速擴大間接合成油品的生産規模。

海內外關注:石油代替戰略成為能源投資“藍海”

  我國北方從山西、內蒙古一直向西延伸至寧夏、陜西、新疆等省份,是世界上煤炭蘊藏量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目前這裡正孕育一批世界級的煤化工企業,生産以煤為原料的液體燃料和化工材料,從而謀求在將來的能源格局中佔有一席之地,開拓不具有競爭性的戰略性“藍海”同時,我國政府也希望煤制油和其他煤化工産品可以部分代替石油,緩解未來石油依賴進口的壓力。
  在首屆中國(太原)國際煤炭與能源新産業博覽會上,擁有全球領先煤間接液化技術的南非沙索公司,也正與神華一道,為在寧夏東部和陜西榆林建設兩家煤制油工廠而進行可行性研究。沙索中國執行副總裁陳黎明在煤博會上説,如果順利地話,這兩家示範工廠可能在2014年建成,規模為日産8萬桶油。
  除煤制油項目外,世界上第一個以煤為原料生産聚丙烯的大型煤化工項目——神華寧煤集團煤基烯烴也正在寧夏加緊建設。該項目年産中間産品甲醇167萬噸,最終産品聚丙烯50萬噸,此外還有汽油、硫磺等副産品。
  根據國家有關領導的表述,我國煤化工産業的重點是發展車用燃料和替代石油化工産品,做好煤炭液化,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烴和煤基多聯産技術的試驗示範和開發利用。
  伴隨經濟持續強勁增長,我國石油進口量不斷攀升,這在國內引發了對石油安全的擔心,也在國際上刺激了一些國家敏感的神經。“缺油少氣、煤炭豐富。”我國石油開採量只有20多年(世界平均為42年),但煤炭仍可開採150至200年。我國能源賦存的特點決定了將煤炭液化作為運輸燃料和化工原料的製備技術是必然選擇。
  “在目前高油價的背景下發展煤制油在經濟上是可行的,”神華集團煤制油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玉卓説,“‘富煤貧油’的能源結構以及相對低廉的煤價是我國煤制油發展的主要動力。”
  煤化工給中國煤炭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那些擁有煤炭資源的省份都對發展煤化工表現出濃厚興趣,“煤化工熱”已經出現。
  但專家警告説,煤制油品、烯烴尚處於工業化試驗和示範階段,且單個工廠的投資多達上百億元,一些地區紛紛規劃上項目,潛藏着巨大的投資風險。
  “中國建設煤直接和間接液化項目還需要經過工業放大過程和示範試驗,且項目投資巨大,存在一定的風險,需要企業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張玉卓説。

産業政策:積極推進 審慎操作

  據測算,世界油價每漲一美元,中國的GDP可能損失0.06個百分點。儘管石油代替戰略如此急迫,但目前我國政府的態度仍然是“積極推進,審慎操作。”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趙亮富博士分析説,煤制油技術對中國來説更像是能源戰略技術儲備,一旦未來國際上發生不測或油價猛漲,石油進口出現困難時,可以大規模地工業化生産。
  我國政府於去年下半年專門&&文件為煤化工熱“降溫”,提出穩步發展煤制油品、甲醇、二甲醚、烯烴等石油替代産品,煤炭液化尚處於示範階段,建議在取得成功後再推廣。
  今年1月公布的中國煤炭工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指出,2010年前主要完成煤炭液化、煤制烯烴的工業化示範,為後10年産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沙索中國執行副總裁陳黎明説:“煤制油在中國有光明的前景,中國政府的審慎態度和循序漸進的做法,有利於整個煤炭化工業的長期發展。”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