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日前舉行的2007國際玉米産業大會上,許多專家、企業認為,因為在中國玉米的消費需求結構中,飼料加工和工業加工佔據了90%左右的份額,所以飼料及工業加工的發展對整個玉米産業鏈條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玉米飼料:地位難以替代
隨着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民對食用油及禽畜肉類的消費需求也日益增長。有數據顯示,我國人均肉類消費量在過去10年中增加了三倍。而玉米作為主要的油料和飼料來源,其需求自然水漲船高。根據相關統計,國內玉米的消費需求有65%都用於飼料加工産業,有些機構的預計則高達74%。 雖然現在某些肉鴨、蛋鴨、蛋雞的飼料可以用水稻、小麥來替代玉米,但實際上玉米很難被替代,因為這涉及到禽畜飼料的營養成分、色素以及飼料肉的品質問題,比如育肥豬,肉雞,三黃雞等禽畜品種,如果用非玉米飼料喂養,其外觀較差,許多養殖戶並不情願以水稻、小麥替代喂養。同時,只有當玉米和小麥的價格基本相當的時候,才可以替代。
燃料乙醇:向非糧方向發展
燃料乙醇曾是玉米深加工行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的燃料乙醇生産是從2000年後開始的,但由於我國生産燃料乙醇的技術相對落後,生産成本相當高。據介紹,生産一噸燃料乙醇要消耗3.3噸玉米,如果按市場需要年加工500萬噸燃料乙醇,將消耗1700萬噸玉米。 據長春大成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紀建平介紹,即使是在目前我國5%的消費稅減免及每噸1000多元的高額補貼下,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等四家燃料乙醇生産試點項目企業的綜合效益也只是持平略有盈餘。加上隨着燃料乙醇産量的不斷增長,國家糧庫的陳化糧用完,國家提出生物燃料要以非糧為主,嚴格審批新項目,乙醇生産開始轉向採用非糧作物作為原料。據介紹,目前可供選擇的替代原料包括糖蜜、木薯、秸稈和甜高粱等。
玉米深加工:需科技先行
據相關統計,目前我國玉米消費需求結構中,玉米加工業大概佔26%的份額。其中,簡單加工和初加工産品的附加值可能只有三至五倍,而深加工産品的附加值則可能高達幾十倍甚至更多。目前國際上玉米深加工技術發展迅速,可加工産品包括玉米蛋白粉、變性澱粉、澱粉糖、氨基酸、賴氨酸、谷氨酸等3000多種。 但目前我國玉米深加工現狀總體不容樂觀,大多數企業綜合實力不強,不能形成自主知識産權,玉米加工産品只有兩三百種,80%的中小企業産品比較單一,一般只能生産三至10個産品,不能形成産品鏈條和系列産品開發。 專家指出,現代合理的玉米加工工業結構,應該是簡單加工和初加工各佔工業加工業35%,深加工佔30%。而目前我國則是簡單加工産品佔65%以上,初加工及深加工産品佔約20%和15%。專家指出,這表明國內玉米加工水平比較低、科技比較落後。實際上,科技研發往往能給企業帶來高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