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於今年春夏季節乾旱少雨,河北省張家口市的赤城、沽源、康保等縣旱情嚴重,一些地方的耕地絕收已成定局,農民生活深受影響。 記者走訪了解到,這些縣均屬於京津水源地區域,經由這些縣流向北京密雲水庫、天津於橋水庫的幾條河流,水量也明顯下降,可能影響到未來京津的城市用水。

 |
| 位於沽源縣的白河源頭,白河最終流入密雲水庫,是密雲水庫的重要水源之一。本報記者 李俊義
攝 | 旱災嚴重 部分農田絕收
赤城縣茨營子鄉三道河村坐落在黑河邊,這條河最終流向北京的密雲水庫。記者8月份來到這裡時,發現河中心已經露出了大片的河灘地,上面長滿了野草。村民趙愛欣家的5畝地離河邊不遠,種着的玉米高低不齊,長勢好的玉米稈有一人多高,有的則不到大腿高,遠遠望去這片地就像癩禿頭。 “往年河裏的水要比今年多個兩三倍,現在都露出河灘了,家裏的玉米都澆不上水,第一茬旱死了不少,後來補種的苗很多也半死不活。”趙愛欣坐在河邊發愁地説。 據赤城縣農業部門統計,從春播開始至5月底,該縣沒有下過一次透雨,旱情十分嚴重,全縣農作物出苗率僅為65%。特別是進入6月份,氣候反常,持續高溫乾旱,降雨稀少,土壤失墑,大部分旱地作物出現枯萎現象。赤城縣農作物播種面積61萬畝,據統計,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45.7萬畝。 “今年的旱情,是歷史上比較嚴重的一年。”在沽源縣水務局,副局長劉成貴告訴記者,“從6月9日到現在,沽源縣基本沒有有效降雨,幾次降雨累計只有32.8毫米,而往年同期應該是159毫米,相差得太多了。”該縣農業局副局長郭明説,全縣種植面積123萬畝,受到旱災影響,小麥6萬畝、莜麥16萬畝、胡麻16萬畝、大豆等全縣大田農作物基本絕收,馬鈴薯、山藥等部分耐旱作物減産。 康保縣是旱情最為嚴重的一個縣,據該縣農業部門統計,全縣145萬畝播種面積中,除17萬畝蔬菜可以用水灌溉外,其餘128萬畝旱地作物基本絕收。畜牧業面臨飼草嚴重不足的問題,從現在到明年5月底,該縣農戶共需飼草約64萬噸,而目前尚有54萬噸左右的缺口。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苗木死亡率逐漸增高,林草成活和生長受到嚴重威脅。其中退耕還林工程受災面積達30多萬畝。 在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記者在64歲的村民孫萬喜家裏看到,家裏吃水全靠院子裏打的一口淺水井,大概7米多深。“今年是個大旱年,我活了這麼大歲數,記憶裏就沒有見過這麼乾旱的年份。”孫老漢把記者拉到水井邊説,“今年井裏水位降得很厲害,大概下降了兩米多,而且出水量不夠,沒有辦法澆地。”
農民生活受到影響
赤城、沽源、康保三縣作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當地農民經濟收入很少,種地和打工是主要的收入來源。記者採訪了解到,乾旱使得許多農戶耕地絕收,生活受到了嚴重影響。 沽源縣紅旗灘村第七生産隊是一個只有203口人的小自然村。村支書蔞有明説,全村有耕地4000多畝,但全是旱地,農民就是靠天吃飯,主要種植小麥、莜麥、土豆、亞麻等作物。年景好的時候一畝地産量有200斤左右,今年天旱,收成沒希望了。 “今年這裡旱得厲害,兩個多月沒下雨,直到6月底才下了點小雨。”村民薛懷旺告訴記者,下雨後,地裏稍稍濕點的地方小麥苗按時發芽了,幹的地方則遲遲不發芽,他只能補種了第二茬麥苗。往年,他家種一畝莜麥能打200來斤,今年如果還能再下點雨,説不定能打個150多斤,但是如果一直不下雨,最多能有100來斤,收成要受到很大影響。 “6月份正是農作物的生長期,受大旱影響後普遍生長不旺,儘管沽源縣內的幾條河流7、8月份逐漸開始恢復,但兩岸農村的旱情還是十分嚴重。”該縣水務局副局長劉成貴説。 康保縣張紀鎮馬鞍架村村民孫萬喜告訴記者,他家一共有15畝地,今年估計土豆能收點,其它作物絕收是肯定的事了。如果後期下雨的話,莊稼還能當飼草喂牲畜,如果還是沒雨,連牲口都要餓肚子。 “我兒子在外面打工,去年掙了7000多元,全都拿回家了。”孫萬喜説,“前幾天我給他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今年過年就別回來了,多掙點錢,預備明年春天時回來可以多買點糧食吃。” 村支書張貴英告訴記者,這個村老百姓種地的純收入能佔到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左右,今年全村3000畝耕地今年基本絕收,農戶們必須得再拿錢買糧,經濟收入將受到較大影響。雖然很多戶裏有存糧,但牲畜的飼草問題現在卻不好解決。 “如果再不下雨,冬天就沒有足夠的飼草可以喂牲口了,村民們只能把牲畜都賤賣掉。”張貴英説,“如果把牲口都賣了,村民會受到很大的損失。現在村幹部已經開始給各家各戶的牲畜進行登記註冊,勸大家盡量繼續飼養一定數量的牲畜,為來年的生産做準備。” 據了解,目前,當地政府也正在積極抗旱,努力將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京津水源地輸水明顯減少
赤城縣和沽源縣是北京、天津的主要水源地,記者採訪了解到,由於乾旱,河流水量減少,當地流向北京、天津的水量明顯減少,兩大城市未來的用水可能將受到影響。 沽源縣是白河、黑河和灤河的發源地,其中白河、黑河流經赤城縣,最近注入北京的密雲水庫,是北京城市用水的主要來源。但由於春夏乾旱,這兩條河流的水量有明顯的減少。 此外,灤河最終進潘家口水庫,成為天津市人民的主要飲用水。而據沽源縣水務局統計,今年進入汛期後,灤河上游的閃電河源頭的徑流量從0.5立方米/秒下降到了0.2立方米/秒,水流減小的現象一直持續了40多天,流到內蒙境內的錫林浩特市藍旗時已經基本接近乾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