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秉臻認為:&&在大陸投資面臨四個難題
    2007-08-15    本報記者:康淼 胡蘇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美旗控股集團主席、中國&&研究所所長謝秉臻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過去近20年來,百萬台商來大陸投資,互利互惠,共同發展。但由於兩岸特殊的政治原因,&&在大陸投資面臨四個難題需引起有關部門重視。
  中國美旗控股集團是由台灣地區多家企業和多位知名人士聯合香港、新加坡、美國、意大利和中國大陸等地華人聯合組建的一家投資管理型企業集團,在大陸投資已有17年時間,並出資創辦了中國&&研究所,所長謝秉臻出生於浙江,長年在大陸和台灣之間來往,對&&群體很有研究。
  謝秉臻説,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已有百萬台商聚集在大陸。他們早期從閩南地區、珠江三角洲發展到長江三角洲,再到環渤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他認為,在看到良好勢頭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在大陸投資主要面臨四個難題。

一、項目選址定位難

  台灣區域經濟差異不大,而大陸區域經濟差異非常大,且同樣的政策在各個省份執行情況都不一樣。&&對大陸情況不了解,選址投資往往比較盲目。2003年就有30萬台商聚集到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但其中2/3的&&根本就不該去那裏投資,因為長三角的成本太高。
  謝秉臻説:“我們調查了解到,早期到大陸投資的&&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都走過彎路,&&在大陸的投資失利大概有一半是因為選址定位的問題。台灣有個著名品牌叫‘冠軍磁磚’,該&&從小就想去山東蓬萊仙境,於是就貿然在蓬萊投資5000萬美元設廠,建好後才發現要到四五百公里外拉陶土。‘冠軍磁磚’是高檔産品,一年産值達八億元,然而當地消費不到1000萬元,其他的都要運出來。後來‘冠軍磁磚’不得不把廠搬到其他地方。”

二、行政司法接軌難

  “兩岸政治上隔離了58年,行政和司法完全是兩碼事。很多&&因為對大陸的行政、司法體系評估不足,造成投資風險。他們帶着台灣的思維模式來大陸投資而出現很多問題。很多&&出了問題就找&&、僑辦,但&&、僑辦不是一個執法權力機構,主要職能是協調,所以有些問題不能很好地解決。”謝秉臻説。
  另外,&&出來投資還要受到台灣當局打壓,資金要“東躲西藏”才能拿出來。幾年前,台灣蓮花電子在蘇州搞了一個半導體項目,結果被台灣當局調查三個月,這期間蓮花電子股票市值跌了幾百億元台幣。蓮花電子事件後,所有&&出來投資都以個人名義還要脫離母公司。

三、金融配套難

  “金融配套難並不僅指當前&&很難貸到款,還包括台灣銀行信用額度無法延伸到大陸。”謝秉臻説,兩岸金融是隔絕的,比如&&在台灣有10億元的信用額度,在大陸投資1000萬元,那麼在大陸的信用額度就只有1000萬元。而如果是在香港或美國有10億元,那麼它在大陸的信用額度也就可以達到10億元,因為信用是可以延伸的。&&到大陸投資在銀行信用上要“另起爐灶”。金融配套不足主要還是兩岸政治上的隔絕造成的。

四、物流配套難

  謝秉臻認為,大陸以前一直靠商業局、物資局、供銷局三駕馬車運行物流,1992年這一模式被打破,而新的模式又沒建立起來。大陸在流通行業存在着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和信用缺失兩大矛盾,所以&&和其它地區投資者一樣,利用大陸廉價的勞動力或資源,主要走加工出口的道路。
  “在加工出口競爭中,&&也處於劣勢。美國、韓國的企業可以把總部設在本地,然後來大陸投資,産品再返銷到美國、韓國,返銷的成本就比較低,而&&只能到第三地行銷,成本就上升、風險也增加、資金回收速度變慢。”
  &&在大陸投資面臨的四個難題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障礙,要吸引更多&&來大陸投資,贏得更多&&的支持,大陸相關部門必須想方設法解決這些難題。謝秉臻認為,有關部門應該積極進行産業規劃和引導,加快形成幾個新的台資聚集區。長三角的昆山、珠三角的東莞兩大台資聚集區是在兩岸經濟差異較大、産品差價也較大的背景下形成的。隨着傳統投資地的成本越來越高,很多産業進入薄利時代,長三角、珠三角大約有30%的&&要轉移投資地、轉換産業。
  謝秉臻認為,新的台資聚集區必須迅速進行産業配套,由相關部門出具&&投資評估報告,積極引導&&選址定位。新的台資聚集區政府部門必須重視&&投資群體,加強對&&、&協等對&部門扶持力度,積極制定對&&投資的優惠政策。新的台資聚集區銀行機構可以加強與香港銀行的合作,通過香港的銀行機構將&&的信用額度延伸過來;還可以成立由&&廣泛參與的&&擔保機構,化解銀行對&&的惜貸觀念。新的&&聚集區應該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建立現代物流中心,積極進行物流配套。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