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比酒還要貴 中國啤酒行業進入微利時代
    2007-08-13    本報記者:王軍 劉劼    來源:經濟參考報

  8月6日,為期十天的大連國際啤酒節落下帷幕,與青島啤酒節等其他各地舉辦的啤酒節一樣,大連啤酒節引起世界各大啤酒生産經銷商的關注。但事實上,國內外啤酒巨頭們關心的並不在啤酒節本身,而是由此涉及到的巨大的中國啤酒市場空間。
  本世紀初,國外啤酒企業紛紛對中國市場完成“跑馬圈地”後,中國啤酒産能急劇擴張,進入微利時代的中國啤酒行業面臨着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競爭形勢。

“跑馬圈地”,啤酒産能供大於求

  30多年的時間,我國啤酒行業産能擴張了30多倍,2006年啤酒産銷量為3515.5萬千升。2007年1月至5月,中國啤酒累計産量為1439.98萬千。
  上個世紀70年代國內啤酒骨幹企業只有八家,産量僅有100多萬噸,從80年代中期第一輪外資進入國內啤酒市場,國際大型啤酒企業開始對我國啤酒市場的“跑馬圈地”,到2004年,大的啤酒集團基本完成戰略布局,這種行業的快速整合在促進啤酒行業發展的同時,急劇産能擴張也為各企業的市場競爭帶來巨大壓力。
  目前,我國啤酒市場主要在城市,而城市市場已處於相對飽和狀態。北京每年啤酒消費量約150萬噸,然而燕京、青島、華潤雪花三大巨頭加在一起每年的産量已達160萬噸,供大於求。
  “除了各大啤酒生産商看好中國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未來的發展前景外,國有企業固有的體制弱點和政府主導的投資行為為投資熱火上澆油。”國家食品行業生産力促進中心投資諮詢專家委員會主任丁峰説。
  丁峰告訴記者,啤酒行業是一個高稅收的行業,除了一些正常的稅收外,僅每噸220元的消費稅就可為當地財政增加不小的收入,部分地方政府對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的片面追求也讓啤酒廠像雨後春筍般快速破土。此外,國有企業本身的體制弊端導致對規模擴張的要求不會因為市場因素而停止,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會將每年增長多少萬噸的産量作為一個恒量業績的重要指標。

一瓶普通啤酒利潤只有2分錢

  一瓶普通礦泉水的價格大約在一元左右,而有的啤酒一瓶卻賣不上一元錢。一位啤酒企業老總告訴記者,這幾年,啤酒業的低價競爭已經非常激烈,640ML瓶裝酒的出廠價格,個別高的企業在2元左右,低的在0.7元至0.8元之間,平均為一元左右,比一瓶普通礦泉水還便宜。
  丁峰告訴記者,一瓶普通啤酒只有約2分錢的利潤,這麼低的利潤啤酒企業靠什麼來贏利?只有大幅度的加大銷售量,於是,惟銷量定英雄成為啤酒行業不成文的規矩,開瓶費、免費贈飲,不管是哪種品牌的啤酒銷售商都在千方百計地擴大銷售量。有的地方為爭奪市場份額、控制終端而衍生的五花八門的價格戰、促銷戰不斷升級,陷入幾乎沒有贏家的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的大面積‘塌方’。

優化産品結構應成為競爭優勢所在

  近年來隨着消費者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高檔尤其是中檔啤酒市場迅速發展起來,但我國大部分啤酒企業70%以上的産品還是低檔産品,中高檔啤酒所佔總産量比例還較低,而能為企業産生高利潤的高檔啤酒基本上被百威、嘉士伯、喜力等國外品牌所壟斷。
  專家認為,在全國各地的酒吧等夜場中,除了青島啤酒還能見到蹤影外,其他國産品牌啤酒難覓其蹤。産品結構不合理是造成惡性競爭、利潤走低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國啤酒企業産品結構普遍表現出以下特徵:一是品種增多。部分啤酒企業在産品開發上認為是越多越好,甚至有的啤酒企業品種多達上百種,品種的過度開發導致了許多弊端,如同一目標市場的産品重疊、産品形象混亂、不同産品之間的價格和市場衝突等;二是産品鏈延長。由於産品向中高檔層次的延伸,使啤酒的産品鏈延長,增加了産品管理的難度,不同檔次之間的産品衝突容易發生。
  丁峰認為,啤酒企業在優化産品結構的同時,應該進一步細化産品品牌結構,同一個廠家的啤酒,高檔産品和中低檔産品應有不同的品牌。
  此外,專家認為,國産啤酒應逐漸培養起國人對自己品牌的忠誠。目前我國啤酒品牌除青島、燕京少數幾個全國化的品牌在較高的忠誠度外,其它區域性品牌只在本區域市場具有一定的忠誠度,一到外埠市場忠誠度就談不上了。這也是為什麼啤酒行業大打價格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