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近期從內陸的湖南出發,走訪福州、泉州、廈門,感受這個“出海口”的經濟與人文脈動,發現其間有不少瑕瑜互見的細節。
省會機場太遠商務旅行要走捷徑
在湖南,傳統上與廣東&&緊密,對福建相對感到生疏一些。 從長沙乘飛機去福建,有朋友告知説,福州機場離市區比較遠。 飛機從長沙飛到福州長樂機場,僅耗時1小時。下飛機後,記者在機場班車上接到《經濟參考報》來電,要求迅速將2張圖片發回報社。 考慮到用無線網卡和筆記本電腦發圖不大可靠。記者有些“經驗主義”地回答説:“等到了福州市區,我馬上通過寬帶發稿,請稍等。” 但坐了約半小時車後,車窗外夜色中出現的都市仍是福州馬尾港一帶——長樂機場離福州中心有約50多公里。 花費了比從長沙飛福州差不多的時間到達福州市中心後,記者馬上把圖片發往北京,但被告知已太遲,報社決定放棄配圖。 此番經歷,讓人覺得福州機場區位不夠便捷。福建的朋友們説,福建經濟最發達的是廈門——泉州——漳州這個閩南三角地帶。來福建作商務旅行,如果不必經停福州,應該直飛泉州或廈門。後來記者便遵囑從泉州返湘,果然很快捷。
特色早餐難尋酒店服務略顯粗放
在“泛珠三角”這個GDP佔中國1/3的區域經濟板塊,廣東、福建綜合實力在除香港、澳門之外的九省區中稱雄。按理説福建的中心城市,應該“起得早”、“睡得遲”,服務業發達。 福州夏日的清晨,大街上棕櫚搖曳,芒果樹碩果纍纍,白蘭花芬芳醉人。但記者走過福州鬧市區的幾條街道和小巷,除了一家洋快餐店,很難見到有地方特色的早點、早茶食肆。無奈,記者只好在一個街邊小吃亭買了兩個包子和一袋豆漿,沒有座位,只能邊走邊吃。 午飯在福州一家人氣很旺的酒樓解決。席間,記者請服務員將一大盤炒粉給桌上三個人分一下。服務員小姐大惑不解,半晌後鼓起勇氣對我們説,“你們幾位的碗太小,這盤炒粉這麼多,讓我怎麼分?!” 記者注意到,有的高檔酒店裏,客用電梯中經常有托盤、推車的酒店工作人員。在住店客人用早餐的餐廳裏,有酒店員工着工裝坐著看報,隨後還取盤與客人們“共進早餐”。這些細節似乎表明,與長三角、珠三角那些“經濟當量”
相近的地方比,福建的服務業,還有提升空間。
海水是綠中帶着淺淺的灰
走進廈門,新城區雄偉壯觀,老城區清新秀麗。名聞遐邇的鼓浪嶼,與傳説中一樣,濃蔭如蓋,風韻猶存。 但從鼓浪嶼上舉目四望,海的對岸,可見大型火力發電廠、巨大的工業儲罐、高聳的港口吊車和城市的“鋼筋水泥叢林”。有人介紹説,這一帶還會發展起的一些新興的工業或物流項目,有的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地位。 也許受到近期內陸降水量大增的影響,鼓浪嶼與廈門市之間的海峽中,海水不是蔚藍色的,而是綠中帶着淺淺的灰。海面上,枯草、爛木、白色污染物時時可見,成片漂浮的垃圾,甚至綿延長達百米。海中,沒有人游泳,也見不到其他如沖浪、帆板之類“親水運動”。鼓浪嶼一片沙灘上,兩個身穿泳褲的男子,站在海邊,呆呆地看著一片垃圾緩緩飄過眼前。
“錢生錢”並非都“取之有道”
記者在廈門隨意瀏覽一房地産中介公司的二手房資訊,發現此地商品房價格高的達到1.5萬元/平方米至2萬元以上/平方米不等,便宜的,往往也賣到6000元/平方米。但抱怨房價高的福建人不多,人們更願意談如何掙錢。泉州人小陳參加工作時間不長,底子很薄。“靠打工掙錢是不夠的。”小陳説,他們兩口子,所有的“活錢”都做證券投資,其中主要用來炒權證。 一位在泉州金融部門供職的朋友告訴記者,閩南之所以能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關鍵在善於“錢生錢”。“不做投資,每年辛辛苦苦打工掙下的錢,房價上漲就會把你掏空。” 當然,對財富的激情,也有些“副作用”。 在福州一個報攤前,記者用10元錢,買份售價3.5元的地圖。回來才發現,攤主沒有找錢。記者心裏很不是滋味:剛才在報攤還和攤主問過路,緩步離開,這人為什麼不叫住我呢? 在一家小百貨店,記者想買包湖南産的煙。但店主遞過來的貨,包裝就讓人不放心。在另一家店,記者看到同一牌子的煙包裝精緻,便買了一包。回來後點燃一支發現,煙灰髮黑結團,抽起來很費勁。記者一位同事嘗了一支後説:“兄弟,你買的是假煙”。
報販用精妙的“時事評論”賣報
有人曾説,“閩南文化板塊”自成體系,外地人很難融入。但在泉州、廈門,情況並非如此。無論是同泉州、廈門人一塊“宵夜”,還是在大街上找陌生當地人問路。“閩南文化”表現包容:多數人能用普通話與外地人交流,沒有不耐煩的神色。就連不會説普通話的閩南老阿婆,也指手劃腳同你比劃半天,直到你弄明白為止。 “閩南文化”除了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在泉州去廈門的大巴上,發車前報販叫賣方式就很特別。 “請大家關注山西‘黑窯工’事件。”一販報男子説,“看了報道大家可以發現,這個事件在山西洪洞縣境內已經存在了多年。當地人經常可以聽到窯工被打罵的哭喊聲,大家想想,這是否説明人情的冷漠,某些地方官員的不作為?報紙報道説,山西在向中央做檢查,但我們也在等待,他們什麼時候向社會做檢查?” 用精妙的“時事評論”賣報,記者首次遇到。乘客們也表現出了對賣報人的嘉許和認同,紛紛掏錢買報。記者回到長沙後,發現當天的重要新聞之一是山西省政府負責人向社會就黑磚窯事件公開道歉。聯想到在福建長途大巴上那一幕,令人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