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日,我國強制實施了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數字電視的産業化進程也隨即啟動。業內專家認為,從目前來看,數字電視産業化仍有難度。因為以上強制性國標只規範了廣播電視信號格式,並沒有對接收等設備進行標準化的規範,也就是沒有配套標準,使得目前所有設備都無標準可依,生産機頂盒和彩電的企業也不敢批量生産,産業化無從談起。
數字電視産業化受質疑
近期,廣電總局曾發表通知指出,目前市場上並沒有完全符合國標的發射機、接收機和測試儀器。同時,廣電總局正積極協調配合有關部門加快推進發射機、接收終端、芯片以及測試儀器等完成産業化的準備。 此消息一出,媒體紛紛質疑國産設備不符合國標,繼而無法實施産業化。也就是説,我國還沒有做好數字電視産業化的基本準備。 然而,業內專家對此&&,“國産設備不符合國標”這一説法並不準確,不管是上海高清還是凌迅公司的芯片,都實現了國標的部分工作模式,只是沒有實現全部工作模式。符合國標一部分,並不等於不符合國標。 據介紹,國標中有300多個可選的工作模式,凌迅公司生産的芯片能實現其中的70多種工作模式,上海高清的芯片能實現其中的十幾種工作模式。業內專家説,芯片不一定要全部實現國標中的300多個工作模式才能用,在實際使用中,多數只應用其中一種工作模式,而且這種工作模式還是可以選擇的。 據悉,歐洲標準中也有400多種工作模式,但是,在歐洲投入實際使用的芯片至今也沒有走通所有工作模式。專家認為,沒有走通的工作模式可以作為未來可擴展性的功能應用,繼續在産業化中優化,未必要在標準實施的初期就全部走通。此外,本土廠商已經做好産業化的準備,並不存在多大的技術障礙。
數字電視缺少配套標準
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主任楊知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配套標準主要用於規範企業産品,用來測試與衡量數字電視的相關設備,如數字電視廣播發射機、接收機頂盒和數字電視機以及相關的組網設備。由於這些配套標準尚不存在,符合國家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廣播信號還沒有播出,目前沒有一台符合國家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的數字電視機在商店出售。 “現在整機企業在數字電視接收上不存在技術問題,只是標準的規範還沒有,企業無法批量生産。”業內專家稱,企業現在十分焦急,很多企業至少投入了上千萬的研發與生産費用,但是,這些物質成本與時間成本到現在還無法回收。 據悉,從2001年清華大學數字電視傳輸技術研發中心推出第一款DMB-T芯片開始,國內八大彩電企業就緊跟其後,為其生産樣機。如今,七年過去,清華DMB-T和國標DTMB一共已經推出了八個版本的芯片,國內數十家企業已經開發出了十多種應用樣機。“這些年,彩電企業一直跟蹤投入研發,到現在還沒見到效果,是件很殘酷的事情。”業內人士稱。 然而,業內專家認為,一旦配套標準&&,數字電視的産業化進程會很快,甚至會“噴發”式地增長。這是因為,首先,整機企業在數字電視上投入了多年,技術上基本成熟,只是在等待批量生産。其次,目前全國已有50多個城市用清華DMB-T標準方案或歐洲DVB-T標準上了數字電視,雖然這些地區的數字電視廣播信號不符合國標,但多數只要加載符合國標的軟體,將舊軟體替換,就能播出符合國標的數字電視廣播信號,不需大面積地做硬體上的改選,成本很低,且能很快實現。
中國企業將獲先機
據介紹,我國着力於自主研發數字電視標準,主要是為了避免數字電視産業重蹈DVD産業的覆轍、擺脫民族産業發展受制於國外標準的狀況,並讓本土企業獲得優先發展的機會。然而,不可忽視的是,外資巨頭也會在中國數字電視市場上加大投入,那麼,本土企業未來的競爭力如何? 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目前國內企業在資金和技術上與國外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但是,我國的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標準畢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且與國外標準差異性較大、自主創新程度較高,由於國內企業一直跟蹤着中國自主標準的研發過程,在技術儲備上是具有優勢的。而國外企業雖然整體實力很強,但與國內企業相比,在中國數字電視産業化的準備上還是晚了一步,這也是國家自主標準的好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