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雨欲來風滿樓。就在今年4月底,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對第101屆廣交會的成交形式進行分析時就認為,“07/08年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先後到期,歐美對我紡織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的意圖十分明顯,一旦實施,其危害性遠勝於特保。” 在國外各類貿易壁壘等諸多因素衝擊下的中國企業,自主品牌競爭力仍然不足、在國際市場分工中處於劣勢、獲取産業鏈條利潤空間能力偏弱的缺陷再度暴露出來。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有關人士正大聲疾呼:紡織業不能再“為人做嫁衣裳”了!
日益臨近的新一輪貿易壁壘
一提起紡織品,很多人可能對2005年中美、中歐之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貿易爭端和彼此之間達成的“協議”仍然記憶猶新。 一年多過去了,一份針對2006年中美紡織品貿易的情況展開深入研究的報告破值得人玩味。東華大學紡織品貿易研究人員陸聖分析美國方面的大量權威數據後總結説,“當年中國紡織品在美國市場減少的份額被其他亞洲國家搶佔;儘管協議對美國國內産業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但協議的實施並未改變美國國內紡織業生産環節逐步‘萎縮’的趨勢。” 他進一步提醒中國行業主管部門和企業説,“對於2009年《備忘錄》結束後我國産品在美國市場上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和複雜局面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事實上,陸聖地觀點從去年底開始就被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等權威部門一再重復。商會副會長曹新宇指出,除了中美、中歐間面臨協議到期後的市場秩序問題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秘魯、哥倫比亞等國也正在對我紡織品採取反傾銷、特保等限制措施。 他預測説,紡織品出口在2007年後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綜合今年前幾個月出口情況及企業目前的接單情況,預計今年全年出口金額將有所下降,且出口增幅趨緩。 為避免出現年的混亂情況,保障行業的長遠發展,眼下不少企業都積極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提前做好中歐、中美紡織品協議到期後的應對工作。
全球産業轉移造就鉅額順差
然而,在中國紡織産業始終無法擺脫各種貿易壁壘陰影的局面背後,凸顯的是中國企業始終在“為人做嫁衣裳”的尷尬局面。 長期以來,中國紡織業一直肩負着為國家積累資金、出口創匯、吸納就業的重要使命。2006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量達到1440億美元,順差1259億美元,佔全國貨物貿易總順差的70.9%。今年一季度,我國紡織業繼續保持14.9%的增長,順差為273.6億美元。 商務部副部長高虎城分析,國際産業結構的改變是導致中國近年持續高順差的根本原因。中國的順差是結構性的,我國目前正是承接了原亞洲,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和香港在內的産業轉移,這些地區對美國的順差轉移到了我們現在對美國的順差中。 然而,“高順差並不等於高利潤。”商務部部長薄熙來説,國內企業尚處於産業價值鏈的低端,所得利潤僅佔出口價值的10%-15%,紡織業就是最好的例證。
大順差的背後:我們的利益有多少
事實上,中國産品出口到歐美市場上,出口商得到很小一部分利潤,受益更大的是歐美的進口商和零售商。 江蘇舜天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其新開發的一款産品,使用了高質量的新款面料,出口價格約在200元人民幣左右,但在歐盟市場的售價高達200歐元左右。 在浙江寧波的一家大型紡織企業裏,生産一件襯衫要經過70多道工序,平均成本為7.5美元。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這家企業為國外品牌貼牌生産的襯衫遠銷美國、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每件襯衫的平均出口離岸價為8美元。 這些物美價廉、款式多樣的襯衫在離開中國後,價格一路飆升。當它們在美國各地的零售網點與消費者見面時,身價已經漲至30美元到40美元一件,數倍於美國進口商從中國的採購價。 專家分析,在對歐美等發達市場的紡織品貿易中,即使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企業,也不過是“為外國企業做嫁衣裳”。此外,為滿足出口需要,中國紡織品企業每年從美國大量進口棉花、面料和先進的紡織設備。 歐盟是全球高檔紡織品和成衣的最大出口商,但許多歐盟成員的服裝産業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從中國進口紡織品。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趙玉敏説,在整個利益鏈中,中國紡織品製造商只有10%的利潤,90%的利潤都屬於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零售商等各個環節。 品牌小國也使得在價值鏈上分取最小的利潤。高虎城説,中國紡織業的出路在於品牌化,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已成為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