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稅調整:劍指“兩高一資”行業投資過熱
    2007-08-02    本報記者:李興文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自8月1日起,我國開始上調銅、鎢和鉛鋅礦石産品的資源稅,三種礦石産品資源稅率漲幅達300%至1600%不等。這是我國自1994年開徵資源稅以來最大幅度的一次調整。這一政策意欲何為?上游礦山企業、下游冶煉加工企業以及地方政府會受到何種影響?本報組織了本期專版,就此進行深入探討。

本報資料照片

對“兩高一資”行業深度調控的明確信號

  “我國此次提高銅、鎢、鉛鋅資源稅是在這些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日益短缺、高污染、高能耗産業過度發展的背景下作出的決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博士梅新育説。這是在近期一系列稅收政策調控基礎上,再次對高污染、高能耗以及資源性産品等“兩高一資”産業加以調控。
  儘管近年中央政府一再強調要節約利用資源,但由於資源價格便宜,受利益驅動,一些地方礦山亂採濫挖現象嚴重,導致礦産資源浪費和過度開採。以鎢為例,中國鎢的儲量位居世界第一。國土資源部今年下達的鎢精礦總量控制指標約為6萬噸,但上半年全國鎢精礦産量已達39664噸,鎢品出口總量達15531.6噸,同比增長1.22%。
  如今世界鎢工業每年消耗鎢資源總量至少有70%由中國供應。寶貴的資源被消耗,還造成了高污染、高能耗。我國每年鎢鐵出口量在6000噸左右,每生産一噸鎢鐵將排放出300立方米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中國鎢協指出,生産鎢鐵這種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産品出口,不僅消耗了大量鎢資源,還使我國淪為西方發達國家轉移污染的場所。
  由於有悖保護性開採的原則,我國銅、鎢資源在世界的佔比開始下降。目前我國銅資源嚴重不足,每年三分之二的銅精礦需要從國外進口;中國鎢協&&,按照目前的産量,中國現有鎢儲量的靜態保證開採年限僅為12年。
  長期跟蹤研究有色行業的江西省有色金屬行業管理辦公室饒振華説,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對資源需求的加大,加之國內資源利用效率普遍偏低,銅、鎢等礦産資源供需方面的矛盾將在今後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調整資源稅適用稅額標準在國外被視為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和利用的有效舉措。”他説。
  “銅鎢資源稅上調釋放出國家對‘兩高一資’行業進行深度調控的明確信號。”梅新育認為,為了促進資源有序利用、合理開採,政府今後還會擴大資源稅徵收範圍,甚至&&更大力度的調控措施。

對礦山、冶煉、加工企業影響有限

  “對企業影響不大。”未等記者把話説完,江銅集團公司的一位部門負責人就對資源稅調整的影響做出了回答。
  江銅是國內最大的銅生産商,旗下的德興銅礦是國內最大的銅礦山。江西銅業此前發布的公告稱,根據銅礦資源稅的上調標準,經初步估算,公司2007年度將因此比原標準增加應繳稅款7125萬元。而江銅去年銷售收入突破300億元,利潤超過40億元。“相對於江銅豐厚的利潤而言,資源稅上調增加的成本佔比很小。”這位負責人&&。
  近年來,有色金屬價格的快速上漲。倫敦銅價已經由2004年初的每噸2000美元漲至目前的每噸8000美元左右;鋅價由每噸1000美元漲至目前的每噸3500美元左右;鉛價由每噸800美元漲至目前的每噸3200美元左右。而國內鎢價自去年以來一直穩定在每噸10萬元的高位。
  江西省稀土稀有金屬鎢業集團高級經濟師祝修盛説,在銅、鎢、鉛鋅價格高企的背景下,資源稅佔礦山利潤的比例很小,因而不會對礦山企業産生太大的影響。
  以銅為例,粗略計算,每噸銅精礦銅含量的資源稅約為1000元,這一數據相對於目前國內每噸銅6萬元的高價而言,因標準提高需上繳的資源稅對於企業影響有限。 
  銅、鎢、鉛鋅是事關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此次資源稅上調會不會帶動資源産品價格的上漲,從而推動物價的全面上揚?對此,祝修盛分析説,從市場價格傳導機制而言,礦山企業會將資源稅增加的成本轉移給下游的冶煉、加工企業,客觀上會對有色金屬市場産生一定的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在短期內更多地體現在心理層面。
  “由於每噸礦石增加的資源稅數目並不多,同時國家在銅、鎢等有色金屬行情看好的情況下上調資源稅,對下游企業的衝擊很容易得到消化。”梅新育説。
  記者採訪發現,當前礦山企業採富棄貧、採易棄難等掠奪性開採現象普遍存在。祝修盛指出,此次資源稅上調是以往調控政策的延續,充分表明我國對“兩高一資”行業的調控日益趨緊,稅率上調後,對礦山企業而言生産成本增加了,利潤自然會減少,這反過來必然逼迫企業合理開採,不斷提高礦石的回收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寶貴的礦産資源。“畢竟礦山的資源是有限的!”

受益最大的是地方政府

  資源稅是以各種自然資源為課稅對象、為了調節資源級差收入並體現國有資源有償使用而徵收的一種稅。江西省地方稅務局副局長余木來説,銅、鎢、鉛鋅資源稅上調後,受益最大的就是地方政府。
  以全國鎢礦主産區江西省贛州市為例粗略估算,全市每年鎢精礦産量約2萬噸,以原有的標準徵收資源稅,全市每年因開採鎢礦徵收的資源稅只有100多萬元,而此次資源稅上調後,每噸鎢精礦繳納的資源稅超過1000元,全市每年開採鎢礦徵收的資源稅就新增財政收入逾2000萬元。
  “資源稅上調還有助於改善地方政府和礦山企業收益分配不合理的格局。”梅新育指出,隨着企業兼併和行業整合步伐加快,當前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全國性的大型礦産開發企業總部大多位於東部發達地區,而礦産資源多數集中在中西部地區。這種狀況客觀上造成我國礦産資源收益分配格局不合理。一方面,因資源稅賦過低,礦産所在地分享的收益太少,甚至不足以補償當地居民因開採礦産而承受的損失(如土地沉陷、地表植被和地下水受破壞等);另一方面,礦産開採企業所得太多,從而導致了劫貧濟富的區域轉移支付。
  “資源稅上調後,礦山企業將部分利益讓給地方,也有助於地方政府開展環境治理和恢復生態。”余木來説。
  由於資源稅賦不合理、行業准入門檻過低等因素影響,自2004年以來,全國銅、鎢行業相繼出現投資過熱的局面。以鎢的初級産品仲鎢酸銨(APT)為例,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APT産能已經超過16萬噸,同比增長24.9%,其中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新增的APT生産企業向鎢礦産地集中,僅贛州市一地,APT的生産能力已經達到7.8萬噸,佔全國APT産能的47.8%。而據中國鎢協統計,2006年全國APT産量僅4.6萬噸,産能利用率不到30%,相當一部分企業陷入虧損。
  有專家分析説,長期以來,由於資源稅過低,地方政府收益過少,資源豐富的地方往往會鼓勵企業就地加工以提高産品附加值,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但這並不是有效的資源利用模式,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業盲目重復建設,導致産能過剩。
  祝修盛樂觀地認為,銅、鎢、鉛鋅資源稅上調後,地方政府從中直接受益,企業也會吸取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教訓,這些行業投資過熱的狀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上調稅額:只是資源稅改革前的一個信號

    資源稅調整由於涉及到國家利益與壟斷企業利益的劃分、中央與地方稅收分配的調整,以及資源性産業對下游産業及最終消費品價格的傳導效應,因此牽一髮而動全身,事關多方利益博弈。而此間專家認為,提高資源稅稅額是當前資源稅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但顯然不是這一改革的全部。[詳情]

    黑龍江:對正在擴大投資規模的企業影響較大

    黑龍江省冶金行業的人士認為,此次調整3種礦石産品資源稅,將有助於礦山企業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能源和資源消耗,推動礦業開發走向集約。
  記者從黑龍江省財政廳和黑龍江省冶金行業協會了解到,這個省有色金屬礦産資源比較豐富,但目前的開採量並不大,因此資源稅率調整對黑龍江省礦山企業影響並不大。據黑龍江省冶金行業協會測算,去年全省冶金工業完成銅含量(含銅量約為2%)6560噸,按照100噸礦石提煉1噸銅含量計算,需消耗礦石65.6萬噸。根據此次調整的銅礦石資源稅率,企業需要多支出350多萬元稅收,這一額度對企業來説還是能夠承受的。[詳情]

  相關稿件
經中編辦批准 國家稅務總局審計司正式設立 2007-08-01
機票火車票將納入稅務部門發票管理 2007-07-31
稅務系統將大規模培訓幹部 推進稅收工作 2007-07-27
國家稅務總局:中部地區增值稅抵扣10月完成 2007-07-12
李林軍:稅務部門遏制“手機上兜售假發票” 2007-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