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把污染企業給“圈”起來
與其分散排污 不如集中治污
    2007-07-25    本報記者:來建強    來源:新華網

  在鋪天蓋地嚴打“十五小”企業過程中,晉江市中盛五金電鍍有限公司險些因偷排工業污水而“完了”。2004年,晉江市在東石鎮建成華懋電鍍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區後,中盛五金搬了進去,撿回“一條命”。
  中盛五金的老闆許建勳租用集控區內3000多平方米的廠房,年租金40多萬元,有專業公司負責處理污水。企業生産成本雖因此增加,但排污問題得到了解決,生産運作正常。許建勳説,這是“因禍得福”。
  類似中盛五金這樣的企業在泉州有250多家,它們分別在電鍍、漂染、製革等10個工業污染集控區內“畫地而生”。
  1992年,泉州探索建立工業污染集控區。15年來,集控區不斷實踐市場化、專業化運作,政府在工業污染治理與環境管理問題上積累了經驗,實現了地方發展與環保治污的“雙豐收”。

“福”因“禍”起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許建勳利用自家空閒房屋,聯合海外親友,創建中盛五金電鍍有限公司,生産電鍍汽車輪轱出口歐美市場。但在當時,許建勳的電鍍廠污水幾乎未經處理,就排在家門口的河道裏。
  “10多年前,我們都不懂怎麼處理污水,企業剛發展,也沒有資金能力上污水處理項目。大家都是偷偷排掉,我們也就偷排掉。”許建勳説。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借助僑鄉之利,充分利用僑資等資源,逐漸發展成以五金、紡織、鞋服等為支柱産業的民營經濟群體,與之相配套的電鍍、漂染、製革等污染企業也隨之發展起來。這些配套企業初期規模不大,星羅棋佈在各個角落,産生大量工業污水廢料“禍”及生態環境。
  “儘管這些配套企業有嚴重污染,但泉州的經濟支柱還需要這些配套企業。”泉州市環保局局長陳碧雲説。2006年,泉州工業生産總值3791億元,經濟總量連續第八年位居福建全省之首,泉州民營經濟佔工業總值超過90%。
  陳碧雲回憶,據當時市政府分析,初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主要矛盾在於布局與管理上,其一,中心城市、縣城、城鎮建設發展迅速,土地使用功能不斷改變,居住區與工業區混雜的矛盾。其二,泉州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基礎設施薄弱,不利於污水分散排放。其三,小企業的治污能力較差,有的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偷排漏排現象十分嚴重,環境監管心有餘而力不足。
  1992年初,泉州市政府組織了一批專家專門研究建立民營企業工業污染集中控制區問題,目的使污染企業從分散走向集中,探索出一條獨特的邊發展邊治理的路子。
  陳碧雲説,專家首先對集控區布局、功能、規模、入駐企業類型等確立總體要求,把集控區分成污染工業區和基礎設施配套區,規劃給、排水線路,規劃污水處理用地和集中供熱電廠用地等。為使污染管理由分散走向集中,市政府對進入集控區的企業採取優先辦理一切手續、優惠地價、免除用電增容保證金、允許原廠房改變用途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搬遷。

“畫地為生”

  位於石獅市祥芝鎮的大堡工業污染集控區成立於1992年,這是泉州最早的集控區,現有12家大中型紡織印染企業。石獅市環保局局長黃金山告訴記者,大堡集控區起初是一片遠離市區的荒沙灘,當時政府決定在此“畫”出一塊地,投建環保設施,把紡織印染污水集中在一起處理。
  2000年,大堡集控區的12家企業合股成立華南環境工程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全區的污水處理。華南環工負責人王雄新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日處理污水能力7.1萬噸,處理達標後通過1.6公里四萬噸排水量和1.4公里八萬噸排水量的兩條深海管道排放。
  記者在大堡集控區入海排放口看到,這裡排放的廢水比較清澈,幾乎沒有刺鼻氣味;排放口有環保部門設置的污染物及流量在線監測儀和視頻探頭。王雄新説,按有關規定,污水處理需達到深海排放三級標準才許排放,大堡集控區排放的污水基本達到國家污染物一級排放標準。
  目前泉州已建立10個工業污染集控區,包括紡織印染行業集控區4個、電鍍行業4個、製革行業2個,廢水每日處理達標排放總能力24萬噸,紡織印染業廢水集中處理佔到全市行業的70%,製革業為50%,電鍍業為82%。
  集控區內的生産企業不再為環保治污分散精力,可以集中力量擴大生産。10個集控區企業由起初不足10家發展到如今250多家,年總産值由過去幾百萬元增加到48億元。印染、電鍍、製革等配套産業的有序發展促進了民營經濟支柱産業迅速壯大。

集中之利

  近來,受國際金屬原材料漲價影響,中盛五金的産品出口利潤開始急劇下降,許建勳急得團團轉。“過去,一個輪轱出口到北美市場,獲利可以高達幾百美金,現在還不到50美金。”
  為挽救眼前局面,兩件要緊的事在許建勳腦中徘徊,一是降低企業生産成本,提高利潤;二是進行産品和市場結構調整。許建勳的這兩件要緊事對許多泉州企業來説都已迫在眉睫。
  最近泉州市政府傳出的一則消息讓許建勳松了一口氣。“政府在研究利用集控區的集中優勢,把控制污染排放和企業節能生産結合起來,幫助企業降低能耗。這樣一來,企業的生産成本有望降低了!”許建勳説。
  “前年,我們已經在大堡等幾個集控區試建了一座熱電聯産的集中供汽電廠,集中向片區內企業供汽供電,結果表明整個片區能耗比未集中供汽供熱前,降低了15%至25%。”陳碧雲高興地説。
  泉州已經做好了充足的部署。陳碧雲説,配合産業結構調整,政府仍將繼續引導更多企業淘汰落後的生産工藝、設備,從而提高進入集控區企業的環保管理門檻,使集控區成為優質企業發展的平台。積極推行集中供氣供熱,形成規模效益,進一步減少廢氣、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總量,有效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