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清理整頓、關閉淘汰,到市場大起大落、變幻難測,再到提高關稅,限制出口……近年可謂中國焦化行業的“多事之秋”。 作為“兩高一資”(高消耗、高排放、資源性)行業,我國焦化行業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突出,焦炭一時成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代名詞和節能減排的重中之重。 記者在日前於山西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煉焦技術及焦炭市場國際大會”上了解到,在節能減排的重壓之下,焦化行業正面臨痛苦抉擇,必須痛下決心,調整結構、淘汰落後,轉變增長方式,完善污染治理,以實現産業的自我“救贖”,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耗能“大戶”遭遇節能減排“重壓”
2006年,我國焦炭産量達到29768萬噸(大大超出許多版本的預測數據),佔全球總量的57%,成為世界最大的生産、消費和出口國。煉焦生産每年消費煉焦煤4億多噸,耗費原煤量高達7億至8億噸,是名副其實的耗能“大戶”。 在消耗能源的同時,煉焦生産同樣産生大量的焦爐氣資源。據了解,每噸機焦可生産出400立方米焦爐煤氣,全國目前每年將生産出近800億立方米焦爐煤氣,粗略估計全國每年約有250億立方米焦爐煤氣未得到有效利用,大部分被直接排放或以“點天燈”方式燃燒排放,浪費資源、污染環境。按0.2元/立方米計算,這些浪費的焦爐煤氣直接經濟損失超過50億元/年。 由於焦炭生産工藝過程複雜、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等特點,不僅大量消耗煤炭資源,而且污染物排放量大,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資源、能源和環保壓力。一大批焦化企業環保設施不到位,廢水、廢氣等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特別是土焦、改良焦的生産,一些盲目重復建設、沒有焦化産品回收和焦爐煤氣回收利用裝置的小機焦的生産,仍在繼續嚴重浪費國家資源和污染當地的生態環境。 雖然經過兩年多清理整頓、關閉淘汰,但目前我國土焦、改良焦還未完全淘汰。據煉焦行業協會的數據,土焦、改良焦雖然已由最高時的6728萬噸年産量和48%的比重,分別下降為2006年的1500萬噸和5.4%,但由於總量仍然偏大,與國家《焦化行業准入條件》(以下簡稱《條件》)規定的指標相比,由於燒損而多消耗優質煉焦煤5%至10%,浪費煤氣200余立方米/噸焦。 差距意味着節能減排的空間。據專家測算,每淘汰一噸土焦、改良焦的産能,可節約標準煤220公斤。按尚存的1500萬噸産落後産能計算,如果將其徹底淘汰,僅此每年就可節約330萬噸標準煤,減少數十億立方米的煉焦煤氣燃燒或空排産生的污染。 據環保部門測算,焦化行業已經成為污染最嚴重的行業之一,煉焦區內的各類污染物甚至強致癌物嚴重超標,焦化企業的環保設施建成率低,污染物達標排放率不高,廢水、廢氣污染負荷嚴重,已成當地環境的“罪魁禍首”。 由於歷史原因,裝備水平落後、環境污染嚴重、資源利用差的小機焦爐已成為産業提升的重點。這些小機焦爐或者不處理將煤氣直接排放,或者利用率極低。據有關專家測算,每淘汰一萬噸落後的焦炭産能,每年可減排3900噸焦化廢水。
産能過剩依舊“陰雲不散”
去年以來,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推動下,全國累計淘汰落後焦炭産能1500多萬噸,其中,一批老焦化企業和煉鋼企業的老(小)焦爐關停的産能達508萬噸。 但焦化行業重復建設、盲目擴張、産能過剩問題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截至2006年底,我國焦化行業産能規模達到3.8億噸,其中約佔總産能1/3左右的是改良焦、無任何化産回收和焦爐煤氣利用裝置的小機焦、無回收焦爐、半焦爐,以及嚴重浪費資源和污染環境、按國家産業政策應予以淘汰的焦爐。 令人擔憂的是,近年來,我國焦炭産能一直呈上升態勢。2006年,新建投産焦爐産能約2750萬噸,扣除淘汰的1500萬噸落後産能,實際新增産能約1250萬噸;今明兩年,在建、擬建大中型焦爐産能高達5000多萬噸。 嚴重過剩的巨大産能,為焦化行業結構調整創造了條件,也凸顯出淘汰落後任務的艱巨。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理事長黃金幹説,目前,我國焦化生産企業約1300家,但符合《焦化行業准入條件》(以下簡稱《條件》)、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准入公告的焦化企業僅有108家,産能僅佔全國機焦總産能的40%左右。 部分地區出現的焦爐建設盲目重復擴張,産能過剩問題依然十分突出,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目前,我國焦爐達不到《條件》的中小焦爐眾多,生産能力大約8500萬噸左右,佔機焦爐産能的27%,行業淘汰落後、治理污染、提升産業結構的任務十分艱巨。 近年來,我國焦化行業始終處於宏觀調控和市場變幻的雙重壓力之下,究其根源,盲目擴張、無序競爭是“罪魁禍首”,由此導致的産業結構不合理、技術水平不高、産能過剩“陰魂不散”,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突出。而這些問題表現強弱、突出與否,又與市場形勢息息相關,互為作用,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這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和市場波動的變數。
政府之“手”力促行業健康發展
國家發改委提出的《條件》,要求新建焦爐除爐型必須達到炭化室高度4.3米(搗固焦爐可為3.2米),同時環保指標必須要達標。國務院2007年6月3日印發的《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淘汰4.3米以下小焦爐産能8000萬噸,其中今年的淘汰任務是1000萬噸。 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開展全國性清理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大檢查行動,焦炭和鋼鐵、鐵合金一起名列其中。 除了産業准入、清理整頓、淘汰落後等措施外,作為“兩高一資”産品,焦炭出口稅收政策近年來屢屢大幅調整,利益格局為斷發生變化。 從2007年6月1日起,焦炭出口稅率由5%提高到15%,其化産品煤焦油的出口稅率也提高至10%。 由出口退稅優惠到徵收高關稅,反映了國家抑制資源性産品出口的決心和力度。業內人士分析,根據宏觀經濟發展和調控需要,國家仍可能進一步利用出口政策措施,抑制“兩高一資”産品出口,鼓勵進口,以緩解資源和環境矛盾。 中國煉焦行業協會秘書長楊文彪認為,面對機遇和挑戰,焦化行業必須認真落實國家産業政策,加快淘汰落後地區,用高新技術改造煉焦行業,加速産業結構調整,力爭在“效益、環保、創新”上有所突破。 業內專家指出,最根本的是要發揮宏觀調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雙重調節功能,找到制約瓶頸,認清發展趨勢,加快焦化行業結構調整,促進産業升級。唯有如此,身陷“多事之秋”的焦化行業方能實現自我“救贖”,走上可持續發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