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生産出來沒有銷售出的過期粽子,竟被換上新粽葉後重新出售。安徽省知名的合肥皖毛毛速凍食品有限公司近日生産的“黑心粽子”被質監部門查處。 令人驚訝的是,去年端午節前,這家企業因粽子質量不合格曾被國家質檢總局通報。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家企業早在2002年8月就已經通過了ISO9001認證,並且是安徽省第一批獲得QS認證的速凍食品生産企業,先後獲得“安徽省著名商標”“合肥市著名商標”“重合同守信用企業”“誠信經營企業”“先進私營企業”等榮譽稱號。“這家企業完全有能力生産質量合格的産品,卻做出如此令人震驚的黑心勾當。”食品監管部門人士痛心地告訴記者。專家建議,切實有效的回收食品登記銷毀制度亟待完善,使節令性食品的生産、銷售、回收、銷毀等環節有章可循,同時,對此類在安全認證、榮譽稱號“保護傘”下違法的企業應當嚴厲查處,健全相關監管制度,呼喚企業誠信的回歸。
過期兩年粽子“改頭換面”重上市
合肥質量技術監督局稽查所執法人員説:“皖毛毛食品公司的粽子問題嚴重得令人震驚。”在皖毛毛工作車間內,堆放着大量的過期粽子,蒼蠅到處亂飛,一股怪味直衝鼻孔。外包裝上的生産批號為“05年5月8日”“05年4月21日”等正在被換下已經發黑的粽葉,重新“披上新裝”準備向市場銷售。一些粽子的米粒已經看不清外形,變成了粘糊糊的乳狀物,散發着刺鼻的難聞氣味。 據介紹,現場查獲的過期粽子有203件,總量兩噸以上,是該公司於2005年、2006年未曾銷售完、回收的過期粽子。其中有一些還在冷庫內,沒有來得及更換包裝。在廠區,70多件已經改包裝完畢的粽子正在被裝上車廂,打算運出工廠。産銷記錄顯示,一部分改裝後的過期粽子已經被銷往安徽省內的太湖、桐城、安慶等地。執法人員告訴記者,消費者一旦食用這些過期粽子,容易出現嘔吐腹瀉,重則出現嚴重的食物中毒。 目前,質監部門已全部查封合肥皖毛毛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品粽子和冷庫內的過期粽子,責令該公司立即停止生産接受調查,並在最短的時間內追查該公司已出廠的粽子去向,不管是過期的問題粽子還是近期生産的粽子,都要予以追回。安徽省質監局已把相關情況通報給安徽省工商局,聯合行動正在全省範圍內展開。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早在去年端午節前,國家質檢總局曾緊急發布粽子産品的監督抽查結果,其中安徽合肥皖毛毛速凍食品有限公司及其生産的白米粽産品就名列其中,其主要問題是粽葉中銅的測定項目不合格。 令人慶幸的是,對“黑心粽子”的追回工作進展順利。由於“問題粽子”和今年生産的新鮮、合格粽子難以區分,安徽省責令對皖毛毛牌粽子全部予以追回。目前,已追回140件共計1400公斤,另從銅陵、太湖等地召回40多件,全部被質監部門查封在公司倉庫內。據了解,皖毛毛粽子目前還沒有發現流入安徽省外市場。
“黑心粽子”來自“質量信得過”企業
然而,屢次違規、生産“黑心粽子”的並不是證照不全的小作坊、黑窩點,而是一個獲得“QS”質量安全認證、其他證照一應齊全的企業。 皖毛毛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在被執法人員查處時一再強調,他們公司是合法正規企業,不會存在質量問題。執法人員在現場也發現,每一件粽子産品上的確都標注有QS標誌,部分産品包裝上還印製着“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企業”“合肥市著名商標”字樣。質監部門人士也證實,該公司的確獲得了生産許可證,標注QS標誌是合法的。 據了解,皖毛毛速凍食品有限公司在2002年8月份就已順利通過ISO9001:2000國際質量體系認證。2003年“皖毛毛”被合肥市工商局認定為“合肥市著名商標”,並評定為“免檢企業”。2004年在安徽省首批通過速凍食品QS認證;同年9月,皖毛毛産品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名牌農産品”稱號。2005年“皖毛毛”被安徽省工商局認定為“安徽省著名商標”。在皖毛毛公司辦公室門口墻上的顯著位置,還挂着“安徽省著名商標”“光彩之星”“安徽省質量信得過單位”等10多塊閃閃反光的榮譽銅牌。 合肥市質量技術監察局稽查所執法人員説,對於執法者來説,最難查處的並不是小作坊、黑窩點等,恰恰是這種“法人企業違法”。隨着我國從計劃經濟轉軌步入市場經濟,執法者不可能、也不應該對合法的生産企業三天兩頭頻繁檢查,否則會被認為干預生産。對於在當時條件下具備生産能力的企業,也不能不發放“QS”質量安全許可,否則就是政府不作為。 但是,這些“質量信得過”“免檢”的知名企業難保不會在利益的驅使下,因為“一念之差”而做出違法行為,令監管者、執法者、消費者防不勝防。他們有能力生産合格的、質量過硬的産品,卻故意以次充好,這才是最難監管的。
時令性食品監管、回收制度亟待完善
“國家有明確規定,時令性食品回收之後,不管是否已經過期、變質,都不允許再將其當作原料進行生産,更不要説重新包裝再出售。”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食品安全監管處處長仲炎告訴記者。但他同時也介紹説,國家法律對此類食品的相關監管制度也存在“盲區”。 據了解,目前針對時令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銷售後,由經營者將其退回生産企業或自行銷毀。而經營者是否確實將這些食品退回生産企業,或者生産企業是否按照要求將食品集中銷毀,卻處在監督“盲區”。如果沒有知情人的舉報,個別違法企業包裝過期産品再次出售,或者把即將過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為零的方式加工翻新處理再出售,都很難發現查處。 安徽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社會保障中心主任翟年祥認為,目前,這種現行的監管方式其實是一種對“最終産品”的監管制度,這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監管方式。市場經濟不能什麼都管,政府的執法資源也有限,採取對最終産品的監管應該説是一种先進的制度。比如對皖毛毛這類企業,一般是一年一兩次巡查,對別的小生産企業或作坊則一季度一兩次。將監管、執法力量有針對性地集中,更有利於市場秩序的穩定。但是,對食品的監管應再適度放寬一些,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食品回收溯源制度,以制度保障食品生産、銷售、回收、銷毀等各個鏈條上的食品安全。 專家指出,類似的事件還有2001年的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事件。相比這一事件,皖毛毛將過期兩年的粽子直接換上新粽葉重新銷售,性質更為惡劣! 為此,專家指出,信譽是現代市場經濟運行中一種新的資本形態,是一個企業精神財富和生命力所在,對企業存亡起決定性作用。不能讓企業一領到質量安全認證和榮譽稱號,就好像得到了“保護傘”,既避開了質監部門的監督管理,又避開了誠信的約束。由於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相配套的誠信制度、誠信體系,誠信對個人、企業在社會生活中的關聯影響並不健全,才會讓企業産生故意造假的歪念頭。為此,必須加強處罰力度,大幅度增加企業違規違法成本,增加食品安全系數,維護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