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錢還需“補人才” 新農合呼喚好醫生下鄉
    2007-06-01    本報記者:劉翔霄    來源:經濟參考報

農民:看病要跑到縣裏,對鄉鎮衞生院不放心

  “脫貧四五年,一病回從前”“得了闌尾炎,白種一年田”——是新農合制度推行以前,我國很多農民生病後無力支付醫藥費的真實寫照。新農合制度的出現,正在解決上述問題。
  從目前這一制度推行以來的基金補償流向比例來看,江蘇省新農合基金總額的50%至60%流向村、鄉(鎮)衞生機構,上海高達70%左右,山西則為30%。數字説明,鄉鎮衞生院服務能力越好的地區,參合農民在基層看病直接受益的程度就越高。
  基層衞生機構是新農合的載體。然而,包括山西在內,目前我國一些經濟欠發達省份面臨的現實卻是——鄉鎮(村)衞生院(所)基礎設施落後、設備短缺、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無法適應農民的就醫需求。
  據介紹,相對縣、市級醫療機構而言,鄉鎮衞生院對參合農民的報銷額是最高的(可至80%),而縣、市級醫療機構的報銷額則依次遞減(分別為60%和40%左右)。這意味着,農民生病後越是在基層就醫,個人負擔的醫藥費用就越少。
  即便如此,記者在山西一些地市採訪中了解到,絕大多數農民生病後還是願意去縣或市裏的大醫院看病,原因是他們到鄉鎮衞生院看病不放心。
  農民的這一擔心並不多餘。記者從山西省衞生廳了解到,山西現有鄉鎮衞生工作者平均年齡都偏大,十多年沒分配過一個大學生的鄉鎮衞生院比比皆是。在山西南部一些縣市,衞生院工作人員僅三至四人,幾乎沒有什麼醫療設備,技術水平低,無法開展常見病的治療工作。
  鄉鎮衞生院這樣的狀況,也就無怪乎農民要捨近求遠。但是這樣算下來,農民看病就要支付路費、住宿費等額外的花銷,有些甚至超過了其補償所得。一些基層衞生工作者指出,如果這種狀況不能盡快得到改善,農民看病要跑遠路、多花錢不説,嚴重者還會延誤治療。就此而言,新農合也將難以實現其推行初衷。

鄉鎮衞生院:盼望“好醫生”下鄉“支農”

  期待身旁能有“好醫生”出現,不光是農民的渴望,鄉鎮衞生院也有着同樣的感受。記者採訪中發現,有無好醫生直接決定着鄉鎮衞生院的“命運”,其境遇之“冷熱”完全是“兩重天”。
  記者近日在山西長治潞城市採訪時看到,當地翟店鎮鄉村衞生院一樓住院病房裏已“滿員”,二樓病房裏有十多位參合患者正在輸液。
  翟店鎮鄉村衞生院院長申建國告訴記者,2003年衞生院還保持着多年來的“零住院率”,年收入不到一萬元。狀況的改變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前提是農民“參合”之後敢來看病;更關鍵的則是,城裏來的三位醫生“幫了大忙”。
  據申建國介紹,2006年潞城市衞生局組織山西水泥廠職工醫院三位醫務人員前來對衞生院進行“託管”。在這之後,包括闌尾炎、腦梗塞等在內,以前衞生院做不了的這些手術都不是問題了。
  聽説來了好醫生,不光是本地農民,一些鄰縣的農民也來跑來看病。記者在這裡採訪時,遇到了鄰近平順縣的參合患者靳泰山。雖然面臨跨縣域參合報銷手續繁雜的問題,但由於“以前在這裡看過病,比我們鄉醫院看得放心”,他還是跑了來。
  申建國把這種“託管”方式稱為市縣醫院的“下鄉”。他對記者説:“這種‘支農’很必要,我們就缺這種既有證書、又有技術的好醫生。”“好醫生”的到來,反過來又促進了農民的參合積極性。申建國告訴記者,前年還有少數患者沒有參加合作醫療,去年到今年來看病的基本都是參合戶。
  陳寧&&,“託管”很受農民和鄉鎮衞生院的歡迎,現在關鍵是克服困難來推廣和普及。

城裏醫生:到村裏“安家”大受歡迎

  對貧困地區為數不少的農民來説,不出村就能買到藥,不出鄉就可以治好病——看似簡單的願望,實現起來並不那麼簡單。
  一年以前,當30歲出頭的市裏醫生陳艷燕提出“領辦”山西長治潞城市東賈鄉東賈村衞生所的申請時,潞城市衞生局局長申躍民還很擔心。一年之後,陳艷燕“領辦”東賈村衞生所受村民們歡迎的程度卻超出了申躍民的預料。
  東賈村有村民1000多口。在陳艷燕“領辦”之前,由於待遇過低,四五年時間內村衞生所都是“空”的,農民看病只能跑到別村或市裏。陳艷燕到來之後,局面隨之發生了改變:村民們買藥、治療常見病可以不出村,老年人生病後不方便出門,陳艷燕還隨時進行輸液、扎針等上門服務。
  陳艷燕的母親從潞城市中醫院護士長崗位上退休後,也來給女兒義務“打工”。村民們告訴記者,這位老護士長還會針灸,手到病除,很受他們喜歡。由於東賈村離潞城市路途較近,陳艷燕的父親每天中午還會把外孫接回來一起吃飯。村民們説,陳艷燕“把家都安在了這裡”。
  陳艷燕本人由衞生局聘來。2006年初,她與市衞生局簽訂了領辦協議。合同規定,東賈村衞生所由她領辦三年,房租免費。陳艷燕原單位每月300元的工資照付,另外市財政每月補貼500元,擔任農民健康員每月30元。再加藥費和診療費,一個月下來,她能收入1000多元。
  遺憾的是,目前潞城市“領辦”衞生所的僅此一家。記者了解到,目前長治全市有450多個村是衞生所“空白村”,領辦了57個,還有近400個村無人問津。村衞生所的“空殼”狀況,在山西及其他一些經濟欠發達省份極為常見。

政府:加大投入 送人下鄉

  新農合呼喚好的載體——參合農民能否真正受益,受益程度之高低,都決定於此。
  一些基層衞生工作者認為,目前制約鄉鎮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關鍵在於缺人才,而缺人才最主要原因在於待遇問題。只有盡快改善鄉鎮衞生院人員待遇,才能吸引來人才。
  據了解,國家曾於2002年規定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各出20元,對鄉村醫生每月補助60元,但由於種種原因,在山西等一些省份迄今為止也沒有得到落實。聽説今年“準備下發”,新農合工作者認為,最終結果可能又是“下下文,不出錢”。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儘管目前存在種種實際困難,山西一些地市還是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如太原市開展城市醫師對口支援,讓農民在家門口就可體驗到城市二級以上醫院的醫療衞生服務質量。
  另據了解,山西省近日&&規定,今年起新進縣級醫療機構的醫科院校畢業生在取得相應執業資格後,都要到鄉鎮衞生院工作三至五年。按照規定,今年山西的縣級醫療機構將適當增加部分編制,專門用於保障到鄉鎮衞生院工作人員的編制。

  相關稿件
法官姜在斌建議: 不再區別死亡傷殘金、醫療費的賠償 2007-05-23
我國風險投資大量投向醫療和能源産業 2007-05-17
毛群安&&:醫療服務費用逐年增長屬正常 2007-05-11
醫療費用六年增長腐敗是一大原因 2007-05-10
衞生部查處醫療機構超範圍執業 200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