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産彩電企業成就了“液晶”卻失去了市場
液晶“壓倒”等離子
    2007-05-31    本報記者:韓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日前,信産部發布今年1至4月的電視産量,液晶電視産量是等離子的28倍,液晶以89%的速度增長,等離子則以31.1%的速度衰退。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彩電企業“扎堆”選擇發展液晶,一方面,為液晶“壓倒”等離子立下汗馬功勞,但另一方面,原本佔據市場“半壁江山”的國産品牌已被外資品牌迎頭趕上。

中國彩電企業助力液晶

  信産部報告顯示,2007年1至4月,共生産彩色電視機2288.2萬台,同比增長3.2%,其中液晶電視426.9萬台,同比增長89%,佔據彩色電視機總産量的近1/5。而傳統電視機的重要零部件彩色顯像管的産量為2122.4萬台,同比減少了27.3%。業內人士認為,平板電視淘汰傳統電視的速度在加快。
  與此同時,液晶與等離子的差距越來越大,液晶佔上風的趨勢在加強。等離子電視産量為15.1萬台,約為液晶産量的1/28,其與去年同期21.9萬台的産量相比,縮減了近1/3。值得一提的是,在2005年底,液晶與等離子尚未明顯分出勝負。對於平板電視市場産品格局的演變,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多數彩電廠商選擇液晶作為戰略方向,是造成目前平板電視市場向液晶一邊倒的主要原因。
  在2004年,選擇發展液晶還是等離子對於國內的彩電巨頭來説是一道難題。這是因為,無論品質還是技術,等離子和液晶並無本質差別,在分辨率、亮度、反應速度、能耗以及屏幕尺寸、機身厚度等重要指標上,二者不分伯仲。然而,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一旦選錯了戰略方向,可能血本無歸。
  由於國內市場一直以來對液晶産品的熟悉與好感,我國十大彩電企業中的八家“默契”地把液晶作為專攻方向。2005年,得益於及時確立以液晶為主導的發展方向,包括康佳、TCL、海信、創維和廈華在內的彩電生産企業,平板彩電産銷增長率都超過了400%。 
  此後,企業的戰略選擇又推動了液晶市場的爆炸性增長,等離子派也認為液晶佔上風是“眾人拾柴火焰高”。信産部數據顯示,2006年上半年中國液晶電視和等離子電視的銷量比約為9:1,也就是説,市場上賣出九台液晶電視,才賣一台等離子電視。

國産品牌利潤微薄

  即使國産品牌選擇了正確的戰略方向,但是仍然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一方面,國産品牌靠低價拼來的市場份額正在遭到蠶食;另一方面,液晶市場的利潤大多被國外品牌獲取,國産品牌利潤微薄甚至虧損。
  中國電子商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家電課題組聯合發布的平板電視市場報告顯示,按銷售額計算,一季度國産彩電佔48%市場份額,外資彩電一舉奪得52%市場份額,佔據半壁以上江山。
  事實上,在液晶市場剛啟動時,國産品牌曾依靠頻繁降價,將中低端市場收入囊中,並一直保持市場最低價,2005年上半年,國産品牌曾佔據八成液晶市場。
  然而,外資品牌近一年多以來逐漸改變競爭策略,並加入到價格戰的陣營中來,以更加大幅度地降價來重拾市場,其中一向以高價自居的索尼表現得尤其明顯。繼索尼之後,三星、LG、夏普等外資品牌紛紛降價,直到價格逼近國産品牌。今年五一期間,合資品牌價格首度低於國産品牌。三星一款40英寸液晶電視降到了7900元;索尼一款40英寸液晶電視降到6000元左右,甚至低於一些國産同尺寸液晶電視。
  然而,合資品牌的降價只針對一部分産品,其並沒有丟掉高端市場,高端市場帶來的利潤足以令其在降價方面游刃有餘。而國産液晶則陷入全線危機,有企業人士稱“賣液晶電視就是在賣零件,廠家利潤只有2%不到。”

顯像管時代市場策略“失靈”

  “國産品牌犧牲利潤、降低價格換來了液晶佔消費主流的市場局面,然而,辛苦打下的江山卻被外資品牌佔領。”業內人士認為,國産彩電企業傳統顯像管時代的市場策略在平板時代已“失靈”。
  事實上,在顯像管時代,以長虹為首的國産品牌就是憑藉低價將彩電由奢侈品變為普通消費品,從而迎來一個彩電得以普及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國産品牌通過一次次的主動出擊,牢牢把守住八成市場,令外資品牌望塵莫及。
  “問題在於外資品牌改變了高價策略,而國産品牌卻無以應對。”業內人士認為,國産品牌的“王牌”只有低價、渠道優勢,而外資品牌卻有降價、核心技術、品牌檔次等多張“王牌”,國産品牌的失利是顯而易見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