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國産動漫産業目前數量不少 質量不高
    2007-05-25    本報記者:熊潤頻    來源:經濟參考報

    1300多家動漫教學機構,5000多家動漫企業,40多個動漫産業基地,還有各地的動畫節、動漫展、動漫論壇……
    當“動漫”這個詞日益被大眾接受,動漫産業日益成為投資熱點時,專家卻診斷出國內動漫産業發展過熱。

盲目跟風 “大幹快上”

    在近日舉辦的2007中國國際徽商大會文化産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專家指出,目前中國動漫産業的急功近利、盲目跟風,表現在各種培訓機構和企業、産業基地的建設缺乏長遠考慮和規劃,重數量不重質量。
    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助理、動畫學院院長呂學武告訴記者,隨着動漫産業千億産值的前景誘惑以及國家一系列扶持動畫産業發展的舉措,各種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這個産業。
    “事實上,動漫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很多人在並不了解其産業內涵和規律的情況下,盲目跟風。一些企業家看到利益,盲目入行,大多數中小企業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一些地方政府僅憑熱情,不管自身具不具備資源和市場,就辦産業基地,而且基地建設規模越大越好,投資越多越好,以此吸引企業入駐。最後,一些地方的動漫産業基地有名無實,就成了房地産開發。”呂學武説。
    在動漫培訓方面,跟風也造成師資隊伍素質不高。記者了解到,自2000年北京電影學院成立動畫學院以來,全國設立了動畫或數字藝術專業的大專院校已經有400多所。但是,一些院校是在不具備師資及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匆忙上馬動畫專業的。

業態單一 結構性短缺

    專家指出,由於盲目跟風,中國的動漫産業呈現業態單一的特點,導致抗風險能力差,結構性短缺嚴重。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范周博士指出,在國外,動漫産業成本投入的70%需要通過延伸産品來實現,如相關游戲、紀念品的開發、銷售等,動畫片的播出只佔整個産業很少一部分。
    據了解,全球數字內容産業産值達數千億美元,同時,與游戲、動畫相關的衍生産品産值卻是其一倍。
    在中國,動漫産業總産值從2004年的117億元人民幣到2005年的180億元人民幣,從衍生行業看,中國目前每年兒童食品的銷售額為人民幣350億元左右,玩具每年的銷售額為人民幣200億元左右,兒童服裝每年的銷售額達900億元以上,兒童音像製品和各類兒童出版物每年的銷售額達人民幣100億元……
    但是,目前中國“90%以上的動漫企業僅靠動畫片的播出來維持生存,這顯然是本末倒置。”范周説。
    范周指出,國外的動漫産品製作都有專門的製作委員會,由製作、出版、發行、衍生産品開發等各個領域的專業公司組成,按領域分工,製作機構只管製作,播出機構只負責播出。由於分工明確,既能共同分擔風險,也能實現各自領域內資源利用最大化。但是我國的現狀卻是,“産業鏈還沒有形成,絕大多數動漫製作公司從動漫産品的製作到播出、發行,喜歡一攬到底,面面俱到,分散了精力,削弱了優勢;掌握着播映大權的影視播出機構習慣於自産自銷,或者壓價購進企業作品。

缺乏原創 “來料加工”

    專家指出,雖然國家政策鼓勵原創動漫,但從目前看來,國內真正能進行動漫原創的企業少之又少。相當部分的動漫企業,僅僅從事國外動漫“來料加工”,沒有自主知識産權,也缺乏核心競爭力。
    中國動畫學會副秘書長李中秋曾指出,“中國動漫的問題不是多上幾個産業基地、多生産一些動漫産品、填補所謂的市場空缺就能解決的。”他認為,國內動漫市場之所以被國外産品佔領,根本原因不在於國産動漫數量不足,而是質量不高。
    實際上,如果單從産量上看,早在2004年,中國製作的動漫就佔全世界年産量的1/3,其中為他國代加工的達到3萬多分鐘,超出了當年國産動漫的2.8萬分鐘。
    原創型人才的缺乏,或者原創型人才無法脫穎而出發揮能力,是中國動漫産業發展的瓶頸。對此,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中國動漫缺的不是中期製作環節人才,而是前期規劃和創作人才,也就是説從事編劇、導演、造型、美術設計人才緊缺。
    “事實上,我們也許並不缺少創意人才,但是,如何讓創意人才得到發掘,發揮其才能,是目前最緊迫的。這還有賴於我們思維的轉變,體制的深化改革以及長期努力。”安徽出版業一位資深人士説。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