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陜西咸陽一家土布工藝公司在“西洽會”上展示土織布製作過程,以期吸引客商,尋覓大市場。 本報記者:焦衛平
攝 |
在國內産業梯度轉移的大背景下,東部開發區如何“騰籠換鳥”,西部開發區如何“築巢引鳳”,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成為前不久落幕的第十一屆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一個熱點話題。
此次“西洽會”專門設立了中國開發區館,共有國內80個各類開發區參展。特別是54個國家級開發區,分別來自我國東中西部,帶着各自的優勢項目到“西洽會”上尋找合作。東部開發區參展的目的主要以投資推介、産業轉移為主,而西部開發區則着眼於招商引資、承接産業轉移,雙方可謂各取所需。
産業轉移提供機遇
作為吸引外資的排頭兵和重要窗口,我國開發區在改革開放以後取得了長足發展。以國家級開發區為例,全國54個國家級開發區以不足全國4‰的建設用地,在2006年創造了約佔全國4.8%的GDP、4.2%的稅收、16.1%的進出口總額,吸收了23.3%的外商投資,地位可謂舉足輕重。隨着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先進産業向國內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在這一背景下,東部沿海開發區普遍面臨着産業更新換代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香港人在做塑料花、圓珠筆之類的産業,到了80年代這些産業就轉移到了廣東沿海地區,這是産業轉移的一個典型例子。”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顧玉坤説。他認為,東部沿海的開發區目前普遍存在着“騰籠換鳥”的問題,也就是將早前吸收的一些不適合發展的産業轉移出去,以承接更為先進的産業入駐。
蘇州工業園區最早承接的大都是製造業,隨着近年來以第三産業為發展目標,許多産業定位不合適的企業就面臨着被“清理”出去的命運,以騰出土地發展新的産業。“我們現在像動員居民拆遷一樣,逐步勸離企業,引導他們去成本低的地區。”顧玉坤説。
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土地、勞動力價格等因素對東部開發區發展的制約與日俱增,迫使他們需要盡快把一些不適合發展的産業轉移出去,才能讓技術和附加值比較高的企業進入,這給西部開發區承接産業轉移提供了機遇。
各取所需 實現雙贏
值得注意的是,已經有一些西部開發區敏銳意識到了國內産業轉移趨勢帶來的機遇。國家級的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近年來就提出了打造國際國內産業轉移戰略目標地的口號。開發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着國際資本的加速流動整合,國際先進製造業向國內轉移,東部製造業向中西部轉移已成為新一輪産業轉移的必然趨勢,中西部開發區可以抓住這一機遇,在承接産業轉移中做大做強,實現跨越式發展。
據了解,自2003年以來,西安經開區充分認識到承接産業轉移的重要性,先後引進了一批投資強度高、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重大項目。在承接轉移過程中,經開區還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産業鏈的培育和産業環境的構建上。從2005年開始,每年拿出20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和綜合配套建設的全面升級,為承接轉移創造良好條件。通過主動承接轉移,西安經開區取得了良好發展。自2003年以來,西安經開區主要經濟指標連續四年保持了40%以上高速增長,區內各類企業總數達2300余家,且大都集中在機械電子、商用汽車、食品飲料、新材料等支柱産業上,産業的集群效應初步顯現。
在西部開發區努力承接轉移的同時,東部開發區也沒有“閒着”。記者從“西洽會”上了解到,近年來發展迅速的天津開發區先後與寧夏、蘭州等中西部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以制度化的方式,將天津開發區吸引外資、産業培育、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與中西部地區的區位、資源、市場等方面的優勢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效果。
加強合作 應對挑戰
3月19日,新《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正式公布,這意味着從2008年1月1日起,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將與內資企業按25%的統一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並將與內資企業平等享受更側重於産業結構優化的優惠稅率政策。
有關專家認為,“兩稅合併”使內外資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今後,開發區跟全國所有地區一樣,只有國家鼓勵發展的産業才能獲得稅收優惠,這使得開發區政策優勢逐漸弱化。同時,國家實施了更為嚴格的建設用地管理政策以及加工貿易政策的調整,開發區自身發展也遇到管理體制變化、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和能源緊缺、環保標準提高等新問題和新要求,這對開發區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商務部外資司司長李志群提出,面對諸多挑戰,一個應對的辦法就是東部沿海地區開發區要努力順應産業升級的要求,推動産業轉移,實現“騰籠換鳥”;中西部地區國家級開發區要改善投資環境,築巢引鳳,主動承接産業梯度轉移。
“通過東西部開發區之間的合作,盡快實現産業梯度的轉移,是應對挑戰的辦法之一。”中國開發區協會副會長黃太和説。他指出,目前全國經過審查認證的開發區共有1568個,這些開發區都面臨着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在相關扶持政策日益減弱和淡化的情況下,開發區面臨着更加嚴峻的挑戰。只有大力加強東西部開發區的合作,才能共同應對這些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