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雙下降 浙江經濟首現理性回歸跡象
    2007-02-14    本報記者:傅丕毅 裘立華    來源:經濟參考報

    儘管經濟轉型之路艱難而漫長,但是在過去的2006年,備受矚目的浙江經濟,在土地、環境等要素資源的倒逼作用下,在粗放型增長方式的沉痛反思中,正出現理性回歸的跡象。
    2006年,浙江經濟繼續保持了快速增長,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5000億元,人均生産總值接近4000美元。尤為可貴的是,浙江經濟在2006年創造了三個“第一次”:節能、減排兩大約束性指標第一次實現“雙下降”;固定資産投資率從高位回落後,第一次實現平穩增長;工業發展中成本和利潤第一次同比上升。
    面對這些發生在2006年的“第一次”,曾經創造發展奇蹟的浙江能否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浪潮中再領風騷?

節能、減排“雙下降”折射科學發展之路

    經濟“幼苗”的成長,需要人類之手的呵護。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石公園內12米高的“幼苗”和“巨手”造型吸引游客駐足觀看。新華社發 陳林聰 攝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和經貿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浙江省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左右;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分別下降3.1%和3.4%。
    這是一組令人心動的數字。因為在2006年,全國的節能減排形勢不容樂觀,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不降反升已成定局,而萬元生産總值綜合能耗能否下降至今還是一個未知數。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浙江省節能減排工作逆風飛揚。浙江省副省長金德水説:“浙江的節能降耗是現實所逼!浙江作為我國能源最為緊缺的省份,一次能源95%以上靠外省調入,煤炭自給率3%,電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在政府調控之手影響下,通過技術改造既節能降耗,又節約成本,目前正成為浙江企業提升産品競爭力的現實選擇。
    浙江三獅集團採用國産化純低溫餘熱發電技術,最大限度利用新型幹法窯排出的廢氣進行發電,每年發電6000萬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準煤三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96萬噸,還節約大量水資源。
    與節能降耗一樣,浙江省的環境保護工作也走在全國前列。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2006年底編制完成的《全國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報告》中,浙江省以87.1分的成績列全國第一。熟悉浙江情況的人們都知道,浙江省是國內環境矛盾先發地區,如今,環境保護所取得的成績同樣也是“倒逼”的結果。
    為了遏制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浙江省委省政府不僅在考核上實施“環保一票否決制”,而且還嘗試建立企業環保信用信息數據庫,通過行政、金融、社會等綜合手段治理環保難題,環保新政已現雛形。
    曾經發生過環境事件的浙江省東陽市在2006年&&一項環保新政,規定金融機構不得為環境違法企業發放貸款;偷排、直排企業法定代表人要向社會公開道歉;重點排污企業要向社會公開環保治理承諾。
    浙江東陽巍華化工有限公司緊鄰東陽市,年産值2.5億元人民幣,銀行貸款額佔到生産總值的1/5。董事長吳順華説:“銀行不放貸等於是斷了企業的糧草,而公開道歉讓企業和負責人臉面丟盡,這些制度太有殺傷力了!逼着企業去重視環境治理。”
    浙江省環保局局長戴備軍認為,環保困局正在倒逼政府改變已有的環境治理策略,政府今後將借重社會力量來共同監管環境質量,從社會責任、企業道德、金融貸款等方面監管污染企業,政府和社會的環境監管合力正在形成,“這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出路”。

固定資産投資增長漸趨理性

    浙江省統計局近日公布了經核準的2006年生産總值數據,經過初步核算,浙江省2006年生産總值為15648.93億元,比上年增長13.6%。
    浙江省經濟工作會議披露的數據顯示,2006年浙江省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全年預計在13%左右,與GDP增長基本相當。2006年,浙江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重大約是50%,這是自2004年以來,首次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朱家良認為,浙江固定資産投資正在回歸理性。一是從2004年以來的浙江省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看,浙江省固定資産投資總體趨勢是從高位回落後的平穩增長。據了解,2004年和2005年浙江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分別為21.4%和10.5%。
    二是2006年浙江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與GDP增長基本持平。朱家良説:“由於2006年浙江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重仍在50%左右的高位,所以如果投資增長率繼續長期高於GDP增長率,例如今後五年全省GDP年均增長12%,投資增長15%,到2010年,投資佔GDP的比重將達到59%左右,這一比重顯然是過高了,與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發展方針也是不相協調的。”
    有專家認為,浙江投資增速下降原因之一是一部分企業向省外乃至境外投資,同時服務業開始加快發展。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説:“長期以來,浙江省經濟增長以‘三本’為主,即本地人利用本地資金在本地發展,但如今,由於土地和生態環境制約加劇,這種‘三本’為主的增長方式已不再適應浙江的實際。”

工業成本利潤同比上升

    據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調研,2006年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從業人員勞動報酬增長19.6%,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上升18.3%和24.9%,2006年前三季度工業企業在成本上升的同時,利潤同比增長25%。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浙江工業已經進入高成本時期,但成本和利潤同比上升,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
    朱家良告訴記者,成本上升包括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工資和社會保障等支出),土地、礦産資源價格上漲,企業社會責任增加,環境付費以及出口貿易成本上升等等。目前企業費用上升中,包含有技術開發、技術轉讓、職工教育經費和各類保險費等的大量增加,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所需要的,也是增強企業持續發展能力和體現企業社會責任所需要的,不宜對企業成本上升作片面的理解。
    統計表明,2006年1至10月份,浙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總額109.8億元,同比增長42.6%,企業購置技術成果費用11.4億元,同比增長52.5%,增幅均比2005年同期大幅提高。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説:“浙江省企業2006年在增本減利的較大壓力下仍然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這表明企業自主創新的願望與能力不斷提高。”

經濟結構轉型跡象明顯

    剛剛公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6年浙江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速度達到15.1%,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高於同期工業增長速度1.2個百分點。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卓勇良説:“這表明從2004年以來,浙江省服務業增長速度首次超過了工業,經濟結構的轉型正在加快。”
    2006年,浙江省産業部門結構調整也取得積極進展。據浙江省發展改革委介紹,2006年1至11月,紡織服裝皮毛等八個傳統行業佔全省工業總産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7.2%,下降到25.5%,下降了1.7個百分點。這是繼2005年同期,八個傳統行業佔全省工業比重下降3.2個百分點之後的進一步下降。
    與傳統行業份額下降相對應的是非傳統行業份額的上升。通信電子等六個非傳統産業佔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由2005年1至11月的26.8%上升到29.4%,提高了2.6個百分點。
    卓勇良認為,紡織服裝和皮毛行業是浙江的優勢行業,但也正是由於這些行業佔浙江工業比重較高,使得浙江工業的總體層次較低,如今在浙江工業仍然較快增長的情況下,這三個行業的份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浙江工業的産業層次正在逐漸轉型提升之中。
    浙江省政府經濟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朱家良分析説,2006年,浙江經濟出現理性回歸的跡象表明,浙江已經步入經濟增長方式持續轉變的軌道,增長方式逆轉的可能性不大,但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
    經濟學家們認為,浙江經濟發展最終能否克服粗放型經濟增長的路徑依賴,還面臨着三個問題,一是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興産業能否較快地成長,傳統産業産品檔次和技術層次能否有效提高,並以新産業和新産品的成長替代或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産業和産品,以保持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二是轉變增長方式的總體效益和付出的“速度代價”能否實現平衡;三是黨政考核體制能否有效跟進。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