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國際名牌在中國市場的負面新聞接連不斷:繼浙江工商部門因産品質量問題、火燒歐洲進口高檔皮鞋後;阿瑪尼(ARMANI)、芭寶利(BURBERRY)、傑尼亞(Ermengildo
Zegna)等頂級品牌服裝又在滬被判為不合格;此後不久艾格(Etam)、維沙曼(VEROMODA)等知名品牌女裝在廣州被檢出致癌物質可分解芳香胺。
儘管媒體報道沸沸颺颺,但不少品牌面對曝光依然保持低調,甚至以一句“沒什麼影響”淡淡帶過。一冷一熱,強烈反差的背後,是國際名牌應對“消費危機”的成熟策略,還是對國人名牌消費心理的挑戰?
國際品牌低調應對
當國際知名品牌屢屢出現在監管部門的“問題産品”名單上,許多消費者都&&頗感“震驚”,甚至有些“氣憤”。然而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這麼大名氣的牌子會有質量問題嗎?可能布料是國産的吧?”“那麼多明星都穿名牌,能有什麼問題?”“染色牢度不佳?脫色、倣舊,這也是一種風格,就好像設計師故意把牛仔褲剪出破洞。”
也許正是部分消費者的“寬容大度”,才使得被監管部門曝光後,絕大多數國際知名品牌選擇了保持緘默——不回應,不解釋,不道歉。
譬如,上海工商部門公布的不合格進口服裝名單涉及20多個國際知名品牌,但將近10天時間裏,僅有一家企業通過媒體向消費者“深表歉意”,並承諾將立即採取措施,對所有服裝改進處理。
更多的國際品牌雖然將相關批次、規格的“問題商品”撤下櫃&,但關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質量問題以及採取哪些善後措施,工作人員則無法作出進一步的解釋,回答多是“要等總部的調查和通知”。
此前,一批路易 威登(LV)、雨果 博斯(HUGBOSS)等歐洲名牌進口鞋因質量不合格,在浙江被公開銷毀後,相關品牌負責人卻&&,他們的高檔皮鞋元旦期間“在上海銷量很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包法利夫人”多起來
“在國外,知名品牌應對此類事件,大多也會採取‘冷處理’的方法。”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陳信康分析説:“問題在於,相比成熟市場,頂級品牌在我國受到了過多人群的關注。”
眾所周知,與走大眾路線的二三線品牌和商品不同,一級品牌,尤其是頂級品牌屬於“小眾商品”,只專注於一小部分的特殊人群——收入不菲、實力不俗,對品牌的認知度、忠誠度都比較高。這些目標客戶選擇頂級品牌,絕不單單只看中其工藝、品質,更重要的是對品牌文化、內涵的認同。
高小姐是上海一家廣告公司的普通職員,月收入4000元左右。為了買下一隻標價5700元的菲拉格慕(Ferragamo)白色挎包,她兩個月天天在公司吃盒飯。“我們公司一些女同事眼光很厲害,見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麼牌子的鞋、用什麼牌子的包。而相比名牌套裝、首飾,皮包的性價比較高。”
有人把高小姐這樣的名牌消費者稱為“包法利夫人”:因為收入不夠,只能通過購買相對便宜的名牌或者配件來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階層的一員。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顯示,中國的名牌消費者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家財萬貫”的富翁;一類是白領上班族,他們的年齡在20歲至40歲之間。而歐美地區的名牌消費者,年齡在40歲至70歲之間。
從消費的商品來看,目前中國消費者選購的名牌商品主要集中於手錶、皮包、化粧品、時裝、珠寶等,歐美國家的“品牌客”則更樂於選擇房屋、汽車、闔家旅游等。專家指出,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國老百姓的口袋還沒有真正“鼓”起來,同時也反映出中西“品牌客”的消費心理存在差異。
不夠理性的奢華
近日,江西公路管理部門在一項3000萬元的採購項目中,明確排斥國産品牌參與競爭。合肥某政府機關也在政府招標中公開要求採購“洋品牌”空調,海爾、格力等知名國産品牌被拒之門外。
“這就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門、經營者以及消費者的‘崇洋’心理根深蒂固。”上海市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齊曉齋説:“進口品牌、海外品牌被盲目地崇拜、美化,國産品牌則被人為地看低、貶低。”
與成熟的消費群體相比,中國的名牌購買者對品牌一般不會做太多的學習或研究,品牌消費仍然以有形商品為主,注重追求最新、最時尚的商品,並且以此為耀。而歐美消費者通常更加專注於所購商品的真正價值,偏愛、尊崇體驗式消費。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調查報告中也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名牌購買者,多數喜歡購買自身能力所及範圍內“最昂貴的商品”。
“炫耀、攀比,催生了一種‘你有我也有’的消費行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黃漫宇博士&&,譬如一些大學生看到同學買了名牌MP3、MP4,就會産生自己也要擁有一台的心理,根本沒有考慮産品的使用價值。“中國高密度的人群,助長了品牌消費中的盲目攀比之風。”
一方面,帶着神秘色彩和富貴光環的頂級品牌,激發了諸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品牌消費慾望,即使這些商品遠遠超出其實際承受能力;另一方面,面對越來越多躍躍欲試的消費者以及隨之迅速膨脹的市場規模,不少國際頂級品牌和代理商躊躇滿志,投放廣告、增加網點、開設旗艦店,甚至不惜改變品牌長久以來堅持的一些做法。
“就像瑞士名錶,有的頂級品牌在本國幾乎不打廣告、不追求銷量,寧可在大眾消費群體中‘默默無聞’,只針對有限的目標客戶限量生産和供應。但到了中國,部分代理商為了利潤,巴不得讓更多的消費者來購買,因此不顧品牌定位和特色,甚至甘冒品牌被做濫的風險。”一位鐘錶行業資深人士對記者説。
別讓消費市場患上“奢侈病”
專家指出,國內消費者對國外品牌比較陌生,在沒有對品牌價值和品牌文化學習研究的基礎上,一味認為“月亮總是國外的圓”,這樣的觀念首先應當改變。
那些不考慮價格、不考慮使用價值、不考慮實際購買能力,“先消費,再煩惱”的行為,並不是專家眼中成熟、理性、科學的舉動。
“許多國內企業正是盯上消費者的這種心態,在國外註冊商標,在中國生産和銷售産品,然後宣稱‘這可是法國貨,好東西啊’!”齊曉齋認為,正是由於對國際品牌的片面理解和盲目追崇,購買者常常真假不辨,上了“假洋鬼子”的當。
“事實上,無論對頂級品牌,還是對進口産品,我們都需要一種更加平和的心態。”黃漫宇博士&&,既不要因為格外的“寵愛”,讓國際名牌變得越來越傲慢;也不要因為盲目的跟風,讓消費市場陷入“奢侈病”的困擾。
人們渴望品牌,品牌消費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可是,當你選擇名牌時,還得“三思而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