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油市場:“增産漲價”現象耐人尋味
    2006-12-19    本報記者:林艷興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日,國家第四批80萬噸臨時存儲小麥競價銷售在合肥等地糧食批發市場進行。國家有關部門採取分批次出售臨時存儲糧等措施,增加供應,穩定糧食價格。新華社發(王士龍 攝)

    近期,我國部分地方糧油價格上漲引起廣泛關注。記者調查發現,這一波糧油價格上漲是在國家採取一系列惠農促糧政策後,糧食生産連年豐收的背景下出現的。與長期困擾我國農民、葉聖陶筆下《多收了三五斗》後“谷賤傷農”的現象相比,這輪“增産漲價”現象令人耳目一新,耐人尋味。

田裏豐收了,市場糧價不降反升

    12月6日,江西有關部門發布最新數字顯示,今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達5414萬畝,單産突破350公斤大關,全年糧食總産189.65億公斤,比去年增産4.29億公斤。江西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這是江西繼2004年、2005年後,連續第三年糧食總産創歷史最高紀錄。
    生産連創新高,消費市場卻在漲價。記者在南昌市墩子塘農貿市場一個名為“小蘭餃子店”的路邊店發現,南昌市民早點主食拌米粉的價格從原來的每碗一元漲至1.5元。店主小蘭對記者説,米粉漲價了,油漲價了,調料也漲價了,拌粉不漲價就要虧。
    江西省價格監測中心監測顯示,今年以來,食用油價格一直小幅度恢復上漲,進入11月後達到或超過去年同期,漲幅為近年之最。11月30日,南昌農産品批發市場散裝食用油每500克批發價格為:國標菜油4.25元,優質精煉油4.3元,山東花生油5.7元,優質豆油4.6元,分別比11月1日上漲27%、28%、6%、21%。
    記者掌握的資料表明,自2005年早稻收購開始以來,稻穀市場價格持續一年多穩定上揚,前後漲幅超過10%。只有在今年3、4月份國家拋售最低收購價早稻期間有過短時間小幅度的下降。目前的價位已接近2004年3月份歷史最高水平。

多種因素造成“增産漲價”現象

    糧食市場的這一輪“增産漲價”現象並非江西獨有,全國的情況也大抵如此。據商務部市場運行司監測,11月下旬,我國各地小麥、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購價格分別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受原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全國食用油平均零售價格較10月份上漲了6.04%。在生産領域,我國糧食生産連年豐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4年糧食獲得豐收,全年糧食總産量達到4695億公斤,同比增長9%,扭轉了連續五年下降的局面;2005全年糧食産量4840億公斤,增長3.1%;2006年前三季度,糧食生産再獲好收成,夏糧總産量1138億公斤,增長7%。據推測,儘管四川、重慶遭遇歷史大旱造成減産,全年全國糧食增産的可能性仍很大。
    增産為何還漲價?記者調研發現,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國際市場的拉動。在連續七年沒有出現足以影響全球農産品收成的惡劣天氣之後,反常的炎熱天氣和乾旱今年一塊來襲,導致世界主要小麥生産國小麥出現不同程度減産。
    小麥減産使得美國芝加哥小麥期貨價格從9月中下旬開始領漲,並帶動玉米價格上漲。大豆全球庫存仍然較大,但也紛紛跟漲。這些情況促成國際市場糧價大幅度上漲,並帶動國內市場。特別是我國大豆消費2/3依靠進口,導致豆油價格大幅漲價。
    其次是最低收購價政策的“托市”效應。江西省糧食局局長熊根泉認為,當前糧價上漲不是由於沒糧,而是糧源都被國家掌握了。僅僅在江西,目前包括中央儲備糧、地方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和地方國有糧食企業的商品周轉糧在內,倉庫裏還有糧食約90億公斤,這個庫存量在歷史上是比較高的。大量糧源被國家控制,雖然産量增加了,但市場供應量不增反減,“增産漲價”也就形成了。
    再次是加工業迅速發展造成糧食消費量增加。伴隨着能源短缺刺激起來的生物能源熱潮,玉米作為燃料乙醇的最大來源已經被賦予新能源的屬性,其需求量正持續大幅度增加,加劇了供需缺口。美國農業部預計,2006/07年度,全球玉米産量為6.89億噸,消費量卻達到7.23億噸,期末庫存9000萬噸,遠遠低於上年度,也遠低於安全水平。大連商品交易所和國家糧油信息中心聯合研究課題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玉米産需缺口在350萬噸左右,將由玉米的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這些情況拉動玉米價格持續上揚,加上氣候原因使今年新産玉米大規模上市延遲,加工企業搶購糧源,玉米價格便扶搖直上。

“增産不跌價”意味着什麼

    “增産不增收”在我國由來已久,嚴重困擾了我國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是各級政府和廣大農民的一塊心病。
    首先,從“增産不跌價”現象可以看出,以最低收購價政策為核心的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市場化道路正顯現其獨特的魅力。我國糧食生産能夠在世界糧食普遍減産的情況下“一枝獨秀”,以最低收購價為代表的系列惠農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熊根泉認為,最低收購價政策也是把農民利益和市民利益較好地結合起來的一個政策。這次各地糧油雖然全線漲價,但沒有出現囤積、搶購等現象,説明這種政策下形成的市場價格對於大多數城市居民而言也是可以承受的。可以預見,在最低收購價政策主導下,在較長時期內,我國糧食産銷可以維持目前這種“農民可接受、市民能承受”的“緊平衡”狀態,不會出現大的波動。
    其次,糧食的能源特性開始顯現,並正在催漲糧價。熊根泉説,加工因素成為最近一波糧油漲價的一個原因表明,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各種性質的糧食加工企業將逐步取代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成為糧食市場的主導力量。在發展生物能源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與糧食安全的關係,如何讓能源安全和糧食安全實現雙贏,是一個已經擺上&面的課題。
    此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仍不能高枕無憂。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