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泊爾放棄控股權三大猜想
    2006-11-27    本報記者:朱立毅    來源:經濟參考報

猜想之一:競爭激烈 居安思危

    從此次對蘇泊爾並購案的反對聲不難看出,這一領域的競爭已經到了相當激烈的地步。與人們往往與之相提並論的徐工並購案不同,蘇泊爾所處的炊具業門檻並不高,雖然蘇泊爾的品牌和營銷網絡擁有多年的積累,但作為竭力反對此次並購案的主角,愛仕達、雙喜等多家企業在市場上都佔有相當的份額。
    除這些“內憂”外,目前還有眾多虎視眈眈的洋品牌所形成的“外患”。有消息稱,在與蘇泊爾接觸之前,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器和炊具生産商之一,法國SEB公司早在幾年前就開始關注中國市場,並與包括蘇泊爾的勁敵在內的一些企業商談合作事宜。
    業內人士指出,現在很多民營企業在國內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隨着外資的進入,生存的威脅越來越大,蘇顯澤讓出企業控股權可以説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但這也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戰略:與其在企業出現危機之後被收購,不如現在自己憑藉實力主動出擊。

猜想之二:用心良苦 做大企業

    “這就是在溪流裏游泳和在&&&游泳的區別。”幾個月前,蘇顯澤在關於並購案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做了一個比喻:“一個選擇是自己握住控股權不放,看有機會自己發展;另一個選擇是放棄控股權,聯手SEB,把企業做大,縮短邁向國際化的進程。”最後,他意味深長地説:“企業的長遠穩健發展比企業由誰控股更重要。”
    近年來,蘇泊爾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已經深切地體會到了與業界巨頭在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距離。“捨棄控股權對蘇氏家族來説是一種犧牲,”蘇泊爾副總裁王豐禾&&,“為了換取對方的核心技術,我們必須作出讓步。”

猜想之三:大量套現 另有宏圖

    根據協議,SEB將通過要約收購最高資金達人民幣11.96億元的行動,獲得蘇泊爾的控制權。交易完成後,蘇氏父子將套現超過4億元。
    於是有人猜測,蘇氏家族看到了前景更為廣泛的投資領域,才忍痛讓出蘇泊爾的控股權,以套取大量資金。
    蘇顯澤就此曾含蓄&&:“我父親有很濃的家鄉情結,這在投資上也會有體現。”於是有分析認為,這批套現資金的投資方向可能會包括蘇氏家族發家地——浙江玉環的大麥嶼集裝箱碼頭項目,以及大鹿島旅游開發項目等。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