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6-11-22 本報記者:洛濤 武勇 鄭瑋娜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記者日前對中國黃金産業進行調查時發現,作為世界黃金生産、消費大國的中國,受資金和勘探技術等因素的困擾,黃金企業結構不合理、集約化水平比較低,還造成了大量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亟須有關部門和企業積極建立誠信體系,建立適合市場經濟、多元化的辦礦模式,促進黃金産業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的黃金地質資源種類比較齊全,幾乎包括了世界上已發現的主要金礦床類型,而且分佈廣泛,除上海之外的所有省(市區)均有探明金礦資源。2005年,中國已經探明黃金儲量4134噸,位居世界第八位。
隨着經濟全球化步伐的邁進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中國的黃金行業也逐漸走出封閉的圈子,在黃金地質資源配置、投資體制、産品管理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促使黃金産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2005年,我國生産黃金達224噸,贏利40.36億元。黃金需求量突破300噸。今年上半年生産黃金達110多噸,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25億元,同比增長59%。預計全年黃金産量增幅為10%左右。
“儘管我國黃金産業正處於一個黃金發展時期,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一直存在着企業結構不合理、集約化水平低的問題,影響了黃金産業的健康快速發展。”中國黃金協會會長成輔民日前告訴記者説。
據調查,我國黃金企業數量多、規模小、集中度低。現有1200多座礦山中,日處理能力50噸以下的小金礦達739座,佔礦山總數的61%。還有30多家冶煉加工企業,企業冗員多,全行業高達40萬人,勞動生産力低,社會負擔沉重。這種狀況導致了黃金行業規模效益得不到有效發揮,先進的技術工藝推廣應用受到限制,企業抗風險能力不高。
記者還了解到,受暴利驅動,我國非法開採、亂採亂挖金礦的事件屢禁不止,還有許多技術落後的小金礦在開採過程中,不僅浪費嚴重,而且污染嚴重。黃金産業一直處於高消耗、低資源利用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導致許多産金大省資源逐漸趨於緊張。比如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新疆黃金工業,黃金産量從1999年以後就開始出現下滑趨勢,産量逐年下降。
由於黃金産業是資源約束型和資金約束型的産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尋找金礦難度越來越大,而且發現大型金礦的成本越來越高。據測算,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發現一個上億元大型礦山的成本大約需要上百萬元左右,如今則增加了好幾倍。目前國內的大多數地質勘探隊受資金和技術的制約,缺乏科學勘探,使我國礦産資源面臨着資源枯竭的局面。加上我國長期以來的單一的國有投資主體,也影響了黃金礦業的開採。拓寬黃金開發的融資渠道、探索新的礦業開發模式和資本運作方式成為我國黃金行業的當務之急。
成輔民指出,與國際黃金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黃金生産的技術與管理水平相對落後,所以急需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我國目前探明的黃金礦産保有儲量4000多噸,其中有1000多噸是難選冶的,如果利用國際上先進的生物氧化選礦技術,這個難題在一定範圍內就會得到有效突破。中國將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完善利用外資的法律法規體系,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通過合作合資的方式開發這些低品位、難冶選的礦産資源。今年11月15日在北京市舉辦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就是希望我國礦業尤其是黃金行業的對外開放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成輔民説,隨着中國黃金市場的開放,國內的黃金企業急需大量的專業黃金營銷人員,但目前,國內這方面的人才幾乎是空白。目前,我國每年的黃金需求量遠遠高出國內的黃金生産量,同時,隨着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工業黃金用量也將大大增加,因此,中國黃金市場的潛力巨大,國內黃金産業將會為國內外的投資者提供廣闊的商機。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