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賣空調,利潤幾乎為國內十倍
2006-11-09 本報記者:韓丹 來源:經濟參考報
1996年10月,海信集團南非公司成立,海信在海外的第一個生産基地——年産10萬台彩電和黑白電視機的工廠開工生産。近年來,海信在南非市場的佔有率一直保持在12%以上。本報記者 王迎 攝
“進歐美市場是頭破血流地擠進去的,進非洲市場則是被請去的。”新科空調品牌總監許意強在談到中國企業在非洲市場受到的禮遇時頗感驕傲。
在剛剛閉幕的中非論壇北京峰會上,中非宣布建立起新型戰略夥伴關係。據了解,國內家電企業對非洲市場越來越有信心,海爾、格力、海信、春蘭等國內眾多企業都已由出口産品進而到海外建廠。
作為第一個在非洲投資建廠的中國家電企業,新科的非洲“探險”歷程是很幸運的。2005年尼日利亞商務部長瓦茲熱來中國招商引資時“相中”了江蘇省的新科空調,並熱情地邀請新科到非洲開廠。不到一年時間,新科空調就在尼日利亞建合資工廠並投入生産。如今,在尼日利亞的街頭巷尾,可以看到不少帶有新科LOGO的路牌,在當地的電視節目中也會偶爾插播新科空調的廣告。但是,“非洲産”新科空調與國內産品有很大不同,它們特別厚重,外觀簡單,在插座處有個顯示燈,過電時顯示為紅色,並能在電壓不穩定的情況下正常使用。其實,以上的設計都是瓦茲熱部長的主意,他還熱情地教中國企業如何在當地做廣告。在新産品面世後,部長先生甚至自掏腰包買了十幾套“非洲産”新科空調,送給親朋好友。
商務部長如此厚待中國企業緣於尼日利亞缺少製造業並嚴重依賴進口産品。此外,中非之間深厚的友誼讓中國企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成為中國企業在技術與品牌上主導合資公司的基礎。
眼下,14個來自新科的中國工程師正在從擰螺絲開始,手把手地教非洲工人如何生産空調。這些工程師大多是年輕的單身漢,公司給他們高出國內三倍的工資待遇,管理層的年收入達四萬美元。雖然收入頗豐,但他們在非洲的生活還需要些時間才能適應——當地的通訊網絡不穩定,他們無法與家人長時間通話;大米要從中國漂洋過海運到非洲;水太貴,拿椰汁當水喝;還要打一些疫苗,以防被毒蟲子咬傷。
雖然日子有些艱苦,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非洲。在尼日利亞的工業園區,中國企業比比皆是。“我們正在説服上游配套企業,讓他們也來非洲建廠,這將大大降低成本。”許意強説,新科在尼日利亞擁有了15萬套/年的空調産能後,正在籌備二期工程,並爭取在非洲建起完整的空調産業鏈。此外,還將把MP3、DVD等生産線搬到非洲來。其實,海爾、格力、海信、春蘭等國內的家電企業也都在非洲醞釀戰略投入,由出口産品到海外建廠。
為什麼家電企業源源不斷走進非洲?“一台1.5匹的空調在非洲能賣5000元,是國內價格的兩倍。”許意強説,非洲的商業環境很不成熟,賣方少買方也少,至少五年內不存在價格戰的問題。據透露,在非洲生産空調的毛利潤率能達50%以上,這幾乎是國內利潤的十倍。而在成本方面,土地成本可以忽略,人工成本也要低於國內。
此外,氣候炎熱的非洲,是空調等家電消費品增長潛力最大的市場。春蘭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馮斌説,目前非洲的經濟總量雖然僅佔全世界的1%,貿易額也只佔世界貿易總額的2%,但非洲有8.6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反觀國內與歐美市場,價格戰、綠色環保指令與反傾銷已令中國家電企業連微薄的利潤都難保,庫存更是企業的頭等難題。非洲市場將成為家電企業尋求利潤增長點的戰略市場。
“更重要的是中國企業首次實現了向外輸出技術與品牌。”許意強説,他們第一次品嘗到了技術上佔優勢的甜果子。當地政策的優待更令中國企業如虎添翼,在中非友好關係日益深入的大框架下,非洲政府甚至將中國企業視為自己國家的企業,主動幫助中國企業解決遇到的困難並加以保護。另外,非洲人覺得中國人很親切,在非洲,不僅很多人會説中國話,還有不少人會唱中國的“老歌”。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