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問不知道,一了解才發現身邊竟有許多朋友曾被房地産中介“忽悠”過,他們有的被打亂了生活計劃,有的影響了工作,有的甚至不得不去小旅館“暫住”。
據北京市工商局消費者保護權益處資料顯示,房屋租賃中介已成為近年來投訴率最高的行業。
記者採訪中發現,目前的房屋中介出現了逐漸增加的趨勢,但由於現在相應的法律法規尚未健全,房屋中介市場秩序混亂,非法房産中介大多是“皮包公司”,大念“變字訣”騙錢。除了消費者要防“忽悠”外,有關部門也應及時&&有關的法律法規來規範市場,從源頭掃清“忽悠”陷阱。
租房者親述非法房産中介“變”字訣
小趙是一名剛到北京的大學畢業生,孤身來到北京,人生地疏。雖説有了工作,卻還窩在一間八平方米的地下室旅館。為了解決頭痛的住房問題,他每天都會留心各種租房的廣告。某日,一張貼在公交車站的廣告終於讓他看到了希望,廣告裏説:“永安裏地鐵附近一居室,各种家具、電器齊全,簡裝修,租金700元。”從這時開始,小趙就掉進了“忽悠”陷阱。
小趙趕緊撥通了對方的電話,“沒問題,正好有你要的,你先到我們公司簽個協議,完事了我就馬上帶你去看房。”一個自稱姓王的男子説。聽到有自己想要的房子,而且價格也不算高,小趙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
小趙隨即來到位於北京三元橋的這家中介公司。説明了情況後,一位姓李的主任告訴小趙:“得先交400元錢,交了錢,馬上就派人帶你去看房。”早就聽聞北京租房不容易,一想到自己這麼快就解決了這個難題,小趙高興地交了房屋信息諮詢費。
等交了錢,小趙撥通了“李主任”給的&&電話。“你過來吧,我就在永安裏地鐵附近等你。”一位姓成的年輕人説。兩個小時後,小趙到達了約定地點。當他再和姓成的年輕人&&時,情況有了變化,小趙被告知房子已經被先前的租房人繼續租了,他又給小趙&&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但要與人合租。
小趙只好又趕去看這套“三居室”,可一進門心裏就涼了。待租的房子內狼藉一片,像是很久都沒有人住過。接待他的房地産經紀人指着“三居室”中的一間開口就説:“這間房每月1000元,房租按‘押一付三’付款,水電費先交三個月,每人每月按25元計算。租就簽協議。”15平方米的小屋竟然這麼貴,最重要的是和先前介紹的還不一樣,小趙只好作罷。
這以後的一週內,小趙都快把電話打爆了,可還是不見結果。不是房價太高,就是房子太舊。“李主任”告訴他:“錢是不能退的,我們能幫你找到合適的房子,早晚而已。”
正當小趙一頭霧水的時候,一個兩次為他找房的業務員説了實話,已經交的400元錢只是給中介公司的信息諮詢費。而帶着找房子的人則是另外一個中介公司的業務員,後者只是為前者提供租房信息。就這樣,兩個星期過去了,小趙還是住在地下室裏。
“業內人士”曝非法房産中介操作內幕
“空手套白狼”“一套房10家中介”“像螞蟻一樣的房地産經紀”“不會退的‘信息諮詢費’”……一位曾經在房地産中介公司工作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大曝非法中介內幕。一總結,記者發現了非法中介的主要賺錢手段就是靠“忽悠”。
執有《北京市房地産經紀資格考試合格證》的史娜(化名)小姐,曾在兩家房地産中介公司上過班。據她介紹,非法中介公司基本上都是“無本買賣”。這些公司註冊資本少,有很多甚至是“皮包公司”,以她曾經工作的一家中介公司為例,就只有三名相對固定的職員,其他業務員大都像走馬燈一樣換得很快。
史娜每天一上班,首先就是在搜狐網和新浪網的地産信息中搜索認為有價值的信息,記錄下來後再以“租房者”的名義給房東打電話,這樣就可以獲得最原始的價格。在一番比較後,沒有利潤空間的信息會被淘汰,可以利用的信息會被保留。史娜告訴記者,由於絕大部分中介公司的房源都是這樣獲得的,所以一套房成為10多家中介房源的不在少數。
而對於一些地理位置優越、房屋配置齊全的信息,史娜還會報給公司的“業務員”。業務員上門租房,與房主面對面地再一次砍價。一旦談成,業務員會帶上行李先入住。而這以後,房屋的信息會再次被發布到網上,只是房東已經“變成”了公司的業務員。例如東直門一帶一居室住宅正常價格在每月1500至1800元之間,業務員通過砍價,以每月1500元拿下,出租時候就會漲到1800元。除此之外,中介公司還會向租房者收一個月的房租作為中介費用,這樣算來,一套普通一居室的房子一轉手,中介公司每年可以賺取4000元至5000元不等。
此外,凡是到中介來問房源的,中介公司必定會想方設法收取“信息諮詢費”或是“看房費”,金額在200元到600元不等。以史娜的公司為例,在諮詢者交了200元之後,中介公司會答應帶其看三套一居室的房屋,但如果沒有看上,這筆費用是不會退還的。要是遇見較真的顧客,中介公司要麼以強硬的態度拒絕,要麼大用“拖”字訣,反正絕不會將錢退還。
亟須建立房産中介公司准入制度
在北京市榆林西裏,記者竟在短短不到400米的距離看到了12家房地産中介公司,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但受利益驅使,地産中介公司還在不斷地增加。目前,北京市共有房屋租賃中介公司1400多家,而其中具備營業執照和資源證明的卻只有500多家。其經營規模、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欺詐事件屢屢出現。
北京市工商局消費者保護權益處負責人指出,房屋中介投訴的主體相對集中在自然人投資的有限公司,這些公司註冊資本額小,大多數超範圍經營,無統一規範的合同文本。這些中介公司使用的合同,都是公司自行印製的,同時合同條文中有明顯的不公平條款,有的協議中只規定了消費者要繳納的中介費,但卻沒有規定對未交易成功的中介是否退還中介費。因此,由於不平等的合同協議引起的投訴糾紛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此外,經營行為不規範也是造成投訴有增無減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中介公司在消費者交完中介費後,不給消費者提供房源,一段時間後,中介公司或轉移或逃匿,有的中介公司對上門投訴的消費者辱罵甚至拳腳相加。據有關人士介紹,時下京城的房屋租賃中介公司,欺騙消費者的伎倆可謂五花八門,有的提供假廣告、假房址、假房主,有的房主甚至與中介公司沆瀣一氣詐騙消費者。
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胡少維認為,目前房地産中介市場已經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但由於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一些中介公司的騙術甚至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要想整頓中介市場,首先必須&&相關政策。由於很難在短時間&&完善的法律法規,建立房地産中介公司准入制度就非常必要。一旦該制度建立起來,就從源頭上提高了房地産中介公司的准入門檻,再以此為準對現有的房地産中介公司進行整頓,必將大大規範房地産中介市場的秩序,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