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裏安娜•赫芬頓:打破“新媒體不賺錢”魔咒
    2010-08-13    作者:唐昀    來源:經濟參考報

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法新

    如果要在當今互聯網媒體公司中評選最大贏家,阿裏安娜赫芬頓很可能拔得頭籌。她創建的新聞網站《赫芬頓郵報》,訪問量堪比《紐約時報》網絡版,並有望打破“新媒體不賺錢”的魔咒,率先實現營利。赫芬頓因此被譽為“新媒體的保護神”“當代公民凱恩”,指引著未來新聞的發展方向。

  新媒體贏家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赫芬頓郵報》今年6月的訪問量達到2430萬,是其他眾多新媒體競爭者的5倍,超過傳統媒體《華盛頓郵報》和《今日美國》網絡版,與《紐約時報》網絡版不相上下。
  《新聞周刊》預計,《赫芬頓郵報》今年收入有望達到3000萬美元。與傳統媒體巨頭相比,這個數字似乎不值一提,但對于大多數數字媒體來説,卻著實令人羨慕,因為它意味著《赫芬頓郵報》終于開始走向營利。
  5年前,赫芬頓和她的幾位好友為了發泄對布希政府的不滿而創建《赫芬頓郵報》網站,一時聲名鵲起,很快發展成最有影響力的新聞網站之一。
  除政治新聞外,《赫芬頓郵報》還報道經濟、體育、娛樂新聞,其中不乏八卦情色內容,如登載影視明星詹妮弗安妮斯頓裸露上身的照片等等,目的是增加點擊率。
  用赫芬頓的話説,《赫芬頓郵報》的宗旨是“提供一個平臺進行真正重要的全國性交流”。
  出生于希臘、剛剛過完60歲生日的赫芬頓是個大忙人。她每年要發表100多次演講,宣揚她的新媒體理念。她被譽為“新媒體的保護神”“部落格女王”,指引著未來新聞業的發展方向。

  多元化發展

  如果仔細閱讀《赫芬頓郵報》的財務報表,會發現新媒體的發展之路充滿艱辛。《赫芬頓郵報》雖然擁有大批讀者,但和大多數網站一樣,營利始終是一個難題。
  目前,《赫芬頓郵報》的讀者每人每年給網站帶來的收入約1美元,這與傳統主流媒體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有線電視網、印刷媒體每年可向每名訂購者收取數百美元,廣告收入更是高達上億美元。
  鑒于利潤如此微薄,許多新媒體公司意識到,只有大規模經營、多元化發展才有出路。《赫芬頓郵報》做到了這一點,而赫芬頓本人更是身體力行這一理念。
  赫芬頓是一個精力充沛、意志堅定的人,即便對未來存有擔憂,也絕不會讓旁人有所察覺。她為《赫芬頓郵報》寫部落格,剛剛出版了第13本著作《第三世界美國》。她每周做兩檔脫口秀節目,包括由公共電臺播出的《左、右、中》欄目。她在電視臺頻頻亮相,經常與保守派辯論政務。福克斯電視臺係列動畫片《克裏夫蘭秀場》中有一個人物甚至借用她的觀點大放劂詞。
  私底下,她是一個有魅力的女人,雖然有點強勢,但待人親切,經常給身邊的每個人送小點心或飲料。這一點總讓人想起她的希臘出身,她自稱是一個“非常地道的希臘人”。
  赫芬頓最初是一名保守派時事評論員,1996年轉入自由派陣營。她與媒體執行官肯尼斯勒雷組成搭檔、籌集400萬美元創建《赫芬頓郵報》網站,後來又從多個風險投資公司獲得3300萬美元資金。如今,公司有178名雇員。

  擁抱新技術

  《赫芬頓郵報》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除資金充足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非常注重採用新技術。
  業內人士都知道,大型網站的生命力在于“內容管理係統”,即一係列內容處理和發布軟件。《赫芬頓郵報》擁有最先進的互聯網發布係統,而且不斷更新發展。該網站在全球有30名係統維護工程師,分布在美國、烏克蘭、印度、智利、菲律賓和越南,以確保整個係統每分每秒都有人維護。
  有了這樣的技術保障,《赫芬頓郵報》編輯人員可以採用連結、視頻、幻燈、評論等多種報道手段講述新聞故事,更便捷地從其他網站獲取精彩內容,根據流量判斷哪些內容更受歡迎。
  《赫芬頓郵報》的編輯分為兩類。一部分人從事傳統的採訪業務,另一部分人則終日坐在紐約的編輯室裏,從其他網站搜索各種花邊新聞和性感圖片,比如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不穿襯衣的照片、棒球明星在球場遭遇襲擊的視頻之類。他們時刻緊盯谷歌網站,看哪些搜索關鍵詞最受關注,然後根據這些關鍵詞撰寫發布新聞故事。這些故事可能出自網站雇員之手,也可能從別的網站轉貼而來,或者兩者兼而有之,目的只有一個——增加點擊率。據統計,《赫芬頓郵報》約有40%的內容源自其他網站。
  這就是所謂的“搜索引擎優化”技術,對于這一技術的運用,《赫芬頓郵報》堪稱佼佼者。

  編輯的激情

  赫芬頓明白,技術固然重要,但“人工編輯從來都不可替代”。她認為,《赫芬頓郵報》最值得驕傲的是它的原創新聞,網站的成功來自新聞背後編輯人員的激情和觀點。
  《赫芬頓郵報》的新聞從不假裝中立或不帶偏見。“我們有明確的態度。以阿富汗戰爭為例,我們非常清楚地表明立場,這是一場不必要的戰爭,”赫芬頓説,“一切取決于編輯的熱情和喜好。”
  《赫芬頓郵報》刊登的新聞後面,總有無數跟貼,通常多達5000多條。最近關于傑布布希有可能參加2012年總統競選的新聞,跟貼超過8000條。今年6月,網站共收到310萬條評論。
  “自我表達是一種新型娛樂,”赫芬頓説,“人們不再滿足于消費資訊,他們也希望參與其中,這是未來新聞的發展趨勢。”
  但同時,赫芬頓也決定對評論做審核,讓內容保持文明,而不像其他網站那樣“口無遮攔”。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赫芬頓郵報》專門有20名雇員清理垃圾評論。
    《赫芬頓郵報》對自己的定位類似于社交網站,不僅提供各種新聞故事,也吸引人們交流感想。這在商業領域被稱為“參與”。當新媒體想努力吸引廣告商時,這種“參與”就成了非常吸引人的商品。“我們從事的是社交新聞,”赫芬頓説。

  發展潛力大

  對于《赫芬頓郵報》的未來,恐怕連赫芬頓本人也説不清楚。一種結果是被大型媒體公司收購。前一陣子盛傳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和雅虎公司有意收購《赫芬頓郵報》,也有傳言説它可能成為上市公司。
  對于上述傳言,《赫芬頓郵報》首席執行官埃裏希波不願評論,只是説他和赫芬頓都致力于從事“強大而獨立”的業務。
  希波認為,目前仍處于網絡時代早期,《赫芬頓郵報》有很大發展潛力。他的話不無道理,最近有一些令人鼓舞的數據讓人們對《赫芬頓郵報》的未來抱有希望。
  今年第二季度,《紐約時報》的網絡廣告收入為5000萬美元,按此計算,其一年網絡廣告收入可達2億美元。《紐約時報》和《赫芬頓郵報》的讀者數量不相上下,而《赫芬頓郵報》目前的年收入僅為3000萬美元。樂觀者會認為,這表明《赫芬頓郵報》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我們擁有資源,我們擁有可觀的讀者群,這將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組織,”希波説。
  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誰也不知道《赫芬頓郵報》能否創造奇跡。不過,對于赫芬頓本人而言,她似乎並不在意。她已經是公認的新媒體大亨,是新時代的“公民凱恩”。

    [相關連結]

  《赫芬頓郵報》今年流量將超《紐約時報》網站

  美聯社在今年4月一篇報道《赫芬頓郵報》成立五周年的文章中預測,該網站的流量今年將超越《紐約時報》網站。
  《赫芬頓郵報》今年3月的獨立用戶訪問量為1300萬,低于《紐約時報》網站的1660萬,但《赫芬頓郵報》的同比增速卻高達94%。美聯社認為,如果《赫芬頓郵報》保持這樣的勢頭,今年的流量就將超越《紐約時報》網絡版。
  《赫芬頓郵報》于2005年5月上線,是一家自由派的新聞網站和聚合部落格網站。目前,該網站擁有70多名拿薪水的編輯和記者,還有60多名無薪部落格作者。整個網站分為20個板塊,內容涉及政治、科技、體育和食品等領域,另外還專門針對4個城市設立了頁面。
  盡管尚未實現盈利,但《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裏安娜赫芬頓表示,她“完全相信”,該網站能夠在年底前扭虧為盈。

   [延伸閱讀]

  新媒體藍皮書:手機媒體正形成越來越大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了《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0)》。藍皮書指出,近五年來,手機報的種類、用戶的數量以及手機報産業帶來的經濟效益與日俱增、迅猛發展,手機媒體正形成越來越大影響力。
  藍皮書介紹,各大媒體、運營商以及服務商對手機報市場的爭奪,使全國手機報用戶數量的發展呈現出相當迅猛的勢頭,2005年底,全國手機報用戶100多萬戶,2007年底全國手機報用戶已經超過2000萬戶,2008年底,全國手機報用戶接近5000萬戶。據易觀國際發布的《2009年第3季度中國手機閱讀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09年第3季度中國手機閱讀市場用戶達1.49億戶。
  藍皮書介紹,手機報産業的蓬勃發展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中國移動發布的《2009年1~5月手機報業務行銷情況通報》顯示,2009年前5個月手機報付費客戶為4416萬戶。手機報産品累計銷售份數(每個産品月期發行份數累加)近2.4億份,前5月累計業務收入7.6億元。

  未來電子産品有望形成以電子紙為依托的産業鏈關係

  藍皮書介紹,電子書、電子紙既是當前發展迅猛的新媒體形態,也是具有世界規模經濟價值的電子産品。隨著電子紙開發和應用技術的發展,近年來,電子紙螢幕已由電紙書等個人應用産品逐步擴展到電子廣告牌等商業應用産品,並在其他領域也獲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應用。
  藍皮書認為,從目前電子紙産業的國際發展狀況來看,電紙書是其中相對成熟的一項終端産品。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電子紙的研發商們目前正致力于可卷曲性、可折疊性、彩色動態畫面、以及不易破損材質的研究,這些也是電子紙産業未來發展所需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
  可以預見,隨著電子紙影像、存儲技術和無線傳輸技術的進一步成熟,未來的電子産品有可能形成一種以電子紙為依托的産業鏈關係。在該産業鏈中,技術開發商、生産商、數字內容提供商、以及資訊傳輸服務提供商之間將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緊密合作的夥伴關係。

  降低3G資費成為人們對3G最大期待

  藍皮書表示,就國內當前3G發展的現實來看,用戶關于3G的憧憬更多的是被廣告和行銷刻畫出來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體驗到了3G,而且所體驗到的3G還不見得與宣傳的3G一樣好,因此用戶對于3G內容的預期遠遠高于其現實體驗,而當真正的3G服務到來時,他們也可能感覺不到多大的驚喜,因為熱情和期待已經被早早透支了。
  藍皮書指出,人們對于3G最大的期待是,3G資費降低,終端價格降低。“3G資費過高”以及“資費過高是我國3G發展的巨大阻力”的論調和結論,廣泛見于各類3G/手機的調查報告中,頻繁出現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中。“買得起、用不起”也成為眾多人不願意更換為3G手機的重要原因。除了資費高的呼聲不絕于耳,3G手機太貴的反映也頻繁出現。
  同時,藍皮書還認為,由于我國3G網絡建設的現實,頭一年可以看到很多人們對于3G業務的失望和抱怨,速度太慢、經常掉線、與2G沒有多大區別,3G初期發展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影響了3G的進一步發展。在網絡建設逐步完善的2010年,人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感受到真正的3G時代,體驗到真正的3G服務。 (白振王茜)

  相關稿件
禹晉永發聲明要告媒體和網友 2010-08-04
歐陽敬東:媒體産業投資潛力巨大 2010-08-03
西方媒體熱炒中國能源消費 2010-08-02
媒體不曝光 違建就可相安無事? 2010-07-30
媒體嚴重誤讀“樓市新政”意圖 201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