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六産業”與城鄉共生
    2010-08-10    作者: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張可喜    來源:經濟參考報

資料照片

    提要:按行業分類,農林水産業屬於第一産業,加工製造業則是第二産業,銷售、服務等為第三産業。“1+2+3”等於6,“123”也等於6。作為日本振興日益蕭條的農業和農村的措施,用的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即通過搞多种經營,而獲取迄今為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所獲得的部分增值價值,使農村和農業擺脫日益衰落的現狀,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就是被稱為“第六産業”的內涵。

  有統計數據表明,2005年,日本食品産業的市場規模為73.6萬億日元,國內農林漁業生産者僅得到其中的13%(9.3萬億),其餘分別為食品加工業(33%)、餐飲業(18%)和流通業(34%)所佔據。
  日本是21世紀以來才開始重視和發揮農業和農村的多種功能的。其目的是要讓農業勞動者得到更多的收益,使日益衰弱的農村和農業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
  今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這是日本為全面振興農業和農村、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包含不少創新性內容,如提出了“第六産業”(“123”)的概念,鼓勵農戶通過搞多种經營,即不僅種植農作物,而且從事農産品加工(第二産業)與銷售農産品及其加工産品(第三産業),獲得更多的增值價值,為農業和農村的可持續發展開闢光明前景。而其創新理念很值得我國研究和借鑒。

  振興農業和農村的“第六産業”

  根據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日本農林水産省把農業和農村的功能歸納為如下幾方面:防減水災、蓄水、保護自然環境、生態農業旅游、文化傳承、療養休閒、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糧食供應等。
  農林水産省今年3月制定的《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認為,“為了充分發揮農村所具有的這些功能,需要在國家與地方政府分工合作的體制下,通過發展農業和農村的‘第六産業’來增強農村經濟活力,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以維持村落功能和保護生態系統及包括景觀在內的農村環境。”這一計劃提出了新的農業和農村振興方案。
  其方案總的思路是,通過實現農戶的生産——加工——銷售一體化及農業與第二和第三産業的融合等,把農林水産品、生物能源、農村風光直至農民的經驗、智慧等各種資源同食品、觀光等現有産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地方産業和新行業的發展,同時構築年輕人和兒童能夠定居在鄉村的社會環境。具體措施包括:
  利用地方資源創造新産業。最大限度地利用來自鄉村的農林水産品等地方資源,開拓潛在需求,如開發新材料、新産品,特別是推進環保技術革命,在材料、能源、醫藥等領域應用高新技術創造新産業。
  振興以生物能源為支柱的新産業。農村存在大量農作物秸稈等資源以及廚余垃圾等廢棄物,要建立設施,利用這些生物資源生産能源和塑料製品,為此,要構築必要的商業模式,進行技術開發。
  製造和利用農村的可再生能源。除了生物能源,農村還有許多尚未利用的再生能源,如陽光、水力、風力等。要設法促進對這些資源的利用,並在農村培育新的盈利行業。政府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在農村地區推進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

  促進城市和鄉村的交流與共生

  在《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中,還強調了城市和鄉村的交流與共生。這着重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創造新的交流需求。積極吸引國內外游客到農山漁村去,以創造新的需求。為此,要加強與“訪日外國游客100萬人計劃”的對接,多方面推進城鄉交流與共生。旅游部門與農村地區要聯合起來開發體驗農村生活等各種旅游品牌。
  培育人才,加強城鄉互動。鋻於農村人才匱乏,要加強城鄉&&,發揮城市非政府組織、企業、大學等的積極性,鼓勵它們去發掘和利用農村的資源。
  把農山漁村作為教育、醫療和護理場所。體驗農田作業可以起到教育效果。同時,農山漁村具有休閒和療養功能,對恢復身心機能、增進健康有利。
  讓青少年到農山漁村體驗生活和參加勞動,加深與居住在農村人們的交流。此舉除可增加農山漁村的經濟收益,還能使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其生存能力。
  振興城市農業及郊區農業。城市農業具有多種功能,如向城市供應新鮮農産品、提供體驗農業和綠色休閒服務、作為防災避難場所、緩和“熱島效應”等。為此,要加深城市居民對城市農業的理解,保護城市農業,謀求城市農業可持續發展,如發展市民農園、體驗農園等。
  維持村落功能和保護地方資源及環境。中央與地方政府要分工合作,對存在問題的農山漁村特別是山區,提供生活援助,開發和利用當地資源;同時,加大對農田、水利工程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力度,實現舒適、安全和安心的農村生活。

  研究開發新的農林水産技術

  根據前述《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日本農林水産省農林水産技術會議制定了最新的“農林水産技術基本研究計劃”,列出今後5年農林水産技術領域研發重點:
  一、推進革新性技術研究開發。包括培育新品種技術、革新性生産技術、能夠創造新需求的高附加值農産品培育技術、抑制溫室效應氣體排放的技術等。
  二、加強對技術研發、普及以及産業化的支援。充分利用科技專家等各領域人才,實現研發成果的産業化和普及。同時,加強從研發到産業化的政策支持。
  三、加強環保技術研發。制定防止地球變暖的措施。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要在農業及食品産業中,普及和推廣節能設備,適度施肥,對土地進行管理以增加農田碳存儲量。同時,要加速在農村地區利用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並採用新的栽培法種植耐高溫作物等。
  四、建設循環型社會。為建設循環型社會,要促進農村地區建立高效的生物能源收集和應用系統;為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建立可持續發展農業,在維持農業生産活動的基礎上,保護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環境的田園和山林。此外,還要開發定量掌握和評估農業活動有益於生物多樣性效果的指標和方法,開發利用生態系統功能的新技術,開發並推廣有利於生物多樣性的水田和水渠技術等。
  五、加強對知識産權的保護和使用。要推進新技術和新品種取得知識産權的工作並加以利用。要支持農村利用農林水産品製造食品、創造品牌的努力,表彰和鼓勵普及地方特色飲食文化。

  相關稿件
日本全國1066家企業倒閉 2010-08-10
日本經常項目順差增加47.3% 2010-08-10
日本擬改特惠關稅制度或傷“中國製造” 2010-08-10
日本擬改特惠關稅制度或傷“中國製造” 2010-08-10
日本上半年經常項目盈餘85,262億日元 201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