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結難解 歐元還沒走出雷區
政治和經濟規律對撞 貨幣和財政政策對撞
    2010-05-31    作者:記者 閆磊 實習記者 張媛/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歐元匯率已經自去年11月下跌18%後上個月又下跌7%,目前還處于數年來的低位徘徊。歐元會不會完蛋?歐元區到底還行不行?撩開歷史的幕紗從歐元的本源梳理線索,或許能真正發現歐元區經濟病體的症結,並給歐元的存在價值予以定論。政治和經濟規律對撞,貨幣和財政政策對撞,聯盟紀律成一紙空文,退出機制的不健全都是歐元危機勢必爆發的雷點。

  在歐元問世的1999年,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曾斷言其將“短命”。但到2007年,格老卻承認,歐元完全有可能成為與美元比肩的儲備貨幣,或取代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也曾説:“我覺得,我們看到一個完全一體化的歐盟,肯定要再花上半個世紀的時間,但是用不了半個世紀,歐元就會成為世界性的流通貨幣。”
  歷史是在迴圈往復中前進的,也戲劇式地檢驗著預言者的話語。近來熱議的歐元崩潰論一定程度不僅給格老當初的“短命論”正名,德國當下正實施禁止“裸賣空”來防止歐元在世界眾目睽睽下自由落體下跌,並頂住大量民眾退出歐元區的呼聲,強行振作給歐元打氣。

  歐元曾令世界側目

  歐元啟動以來,歐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比重不斷擴大,美元霸權地位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據統計,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歐元所佔比重已從1999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底的26.5%,在同期內美元所佔比重則從71%降至64.1%。

  歐元出爐的動機幾乎完美,甚至是很有野心。歐元誕生時法國時任總統希拉克認為,“歐洲能夠而且應該成為未來多極世界的頭號大國。實施歐元是歐洲在沒有動用槍炮的情況下實現的一次巨大變革,其首要目的在于不受別人擺布。”
  歐盟在歐元推出前早已在貿易和法律上相當一體化了,貨幣聯盟更能提供諸多誘人的好處:匯率不再波動;出行者省錢省心;價格透明度可促進歐洲內貿;公債問題嚴重的成員國可得到德國式的低通脹和低利率;德國大概也希望歐元不像馬克那樣堅挺;法國可減少對第四帝國出世的擔憂;一種可替代萬能美元的儲備貨幣有望誕生。
  而且歐元自1999年問世至全球經濟危機以來表現較為出眾。在1999年1月4日的第一個交易日,歐元兌換美元的匯率為1:1.18,起步是相當不錯的。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歐洲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開始焦慮起來,因為歐元開始貶值。到2000年10月,歐元對美元的匯率降至歷史最低點,那時,1歐元只能兌換0.82美元。但在此之後,歐元開始一路攀升。
  在歐洲,使用歐元的國家和人口也在逐漸擴大。由歐元啟動時的只有11個歐盟成員國,現在已擴大到16個。盡管摩納哥、聖馬利諾和梵蒂岡並不是歐盟成員國,但因它們以前使用法國法郎或者意大利裏拉作為貨幣,所以現在也使用歐元。其他一些非歐盟國家和地區比如黑山、科索沃和安道爾,也使用歐元作為支付工具。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區域貨幣一體化肯定利大于弊,雖然成員國原先的匯率主導權受到限制,出口等經濟活動的調節不太順暢,但從歷史來看,各成員國從歐元的使用中受益匪淺。”由于採用單一貨幣節省了貨幣兌換和結算的成本,規避了匯率波動風險,提高了商品和服務流通效率。歐元區內貿易額及外國直接投資佔GDP的比例都有兩位數左右的上升。
  在維持物價穩定和防止通貨膨脹方面,歐元的作用也很突出。數據顯示,1999年至2008年年初,歐元區國家的年均通脹率只有2.2%,雖然仍略高于歐洲央行制定的2%的通脹目標,但較同期美國2.7%和1989年至1998年間歐洲其他國家3.3%的年均通脹率而言,可以説成績明顯。
  但如今歐元落入了低谷,甚至激發了英國興業投資在路透社發布了驚悚金融故事——《歐元區危機的最終幻想》,文章根據現實編撰了可怕的未來情節:今年葡萄牙意大利兩國國債滯銷,歐洲銀行業重回國有化救助道路,歐元歐元兌美元跌至0.57,全球股市重挫。
  歐元到底為何衰落成這樣,幾大硬傷浮現在人們眼前給予了答案。

  政治和經濟規律對撞 德國無奈弱國拖後腿

  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全球研究部主管李籟思認為歐元區的根基脆弱。他認為,歐元區面臨的問題是,統一的匯率不適合于所有歐元區國家。並不是所有目前還在歐元區的國家,都應該是其中一員。對一些歐元區成員國來説,歐元也許在危機期間為其提供了更好的保護,但盡管如此,按照歐元係統目前的形式,它還不是可持續的。

  當前歐元區的問題可謂必然,理論上是政治決定和經濟規律的對撞。德國總理默克爾説最近表示,當初接納希臘進入歐元,現在看來條件並不算成熟。而容忍已經加入歐元的國家不遵守《穩定與增長公約》,則更體現了政治家的僥倖心理,以為經濟規律不會真的就來威脅歐元。而歐元區的前途,則最終取決于政治決定能否遵守經濟規律。
  歐元危機看起來越來越像是一場德國的“選擇”危機。默克爾對市場給予的回擊顯露了德國當前的狀態——煩躁不安。在過去的6個月裏,德國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歐元,它不可能像德國馬克一樣成為一種堅挺的貨幣,也不可能總是為德國的利益服務。在對歐洲75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中,德國出資至多1476億歐元。同時,根據歐洲央行的資本比例,在4400億歐元擔保貸款池中德國對應的出資額將為1230億歐元,但由于不清楚多少國家會提供貸款,因此德國的出資額可能會更多。
  彭博社文章評論,當前單一貨幣制度運作的模式已十分明朗,共同貨幣體係中的大量財富從富有國家轉移至貧困國家。如果德國不滿意這一運作模式,完全可以決定不再繼續成為這個集團中的一員。 
  德國當前只有兩種選擇:要麼適應當前歐元集團的運作規則並準備好為其夥伴的債務埋單,要麼退出單一貨幣體係;英國曾經明智地選擇成為歐盟成員但沒有加入共同貨幣體係。所以,如果德國對歐元區運作方式存有諸多不滿,它也沒有必要繼續留在歐元集團之中。文章還説,在過去的6個月裏,德國更進一步地了解了歐元,它不可能像德國馬克一樣成為一種堅挺的貨幣,也不可能總是為德國的利益服務。
  事實上,德國不得不接受,歐元集團成員國的身份意味著富有地區需要經常為那些貧困地區提供援助,歐洲央行也不得不時而採取妥協的貨幣政策,以使較弱成員國得以維持經營。當然,德國是不會喜歡這種模式的。因為德國總是需要扮演實施救助的角色,並且他們一直以自身擁有堅挺的貨幣而感到驕傲。那麼,德國既然不喜歡遊戲規則,也就沒有必要將遊戲繼續下去。
  美國《新聞周刊》的文章在揭露歐元機制缺陷時也説,單一貨幣政策可能放大高生産率的德國和效率較低的週邊國家之間的根本差異。而最嚴重的缺陷在于,歐洲貨幣統一了,財政政策卻毫無協調。
  據德國《明鏡》雜志5月27日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民眾支援率近日大幅度下降,創2006年默克爾執政以來的最低點。另據德國電視一臺最新的民調統計,78%的德國民眾對政府不滿。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的財政危機使民眾失去信心,也損害了政府的形象。大多數人對政府力挺歐元的政策表示反對,64%的調查者認為以擔保的形式來保護歐元是錯誤的,而未來聯邦預算的100至150億歐元的赤字只能通過增加稅收來彌補。 

  貨幣和財政政策對撞 聯盟紀律成一紙空文

  歐元最嚴重的缺陷在于,歐洲貨幣統一了,財政政策卻毫無協調。

  歐元區,是多個主權國家共用一個單一貨幣。最基本的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各國的經濟政策存在不一致性,特別是財政政策,就會對這樣一個貨幣聯盟造成衝擊。這也是每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都必須簽署著名的《穩定與增長公約》的原因,這份歐洲人自己定的條約裏有關鍵的兩條:1.財政赤字不超過GDP的3%; 2.國家債務不超過GDP的60%,但對如何執行並無説法。
  英格蘭銀行1998年的一份機密文件指出了英國不加入單一貨幣的原因之一:一旦某國赤字嚴重超標,必將引起大亂;因為歐洲央行禁止通過直接借款給政府對一國施救,又缺少讓問題國家退出歐元區的機制。
  然而,《穩定與增長公約》制定的財政紀律未能嚴格執行——其實早在1999年歐元發行時,沒有任何一個成員國真正達標過,但總體趨勢很健康。赤字縮小了;通脹率和經濟表現不如預想的一致,但當時不值得擔心。世界接受了歐元。1999至2003年,國際銀行業發行的歐元債券多于美元債券。
  即便在希臘的赤字和債務數據造假被揭露之前,希臘的債務也已經接近GDP的100%,而財政赤字也屢屢超過3%。而真正的數字被揭露出來之後,希臘的債務則高達GDP的115%,而2009年的赤字也達到了13.6%。看到這些數字,大概不需要一個評級機構或者經濟學家來評價,你也會覺得這個國家怕是麻煩很大。事實上,遠在希臘的事情進入視野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09年8月對希臘的年度報告裏就十分明確地説:財政和對外的不平衡嚴重,競爭力減弱,財政整頓不能再被拖延……一個國際組織,用這樣悲觀和緊急的語氣來形容一個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狀況,是十分罕見的。
  當人們仔細看歐元區的時候,會發現希臘只是冰山一角。遠比希臘大得多的西班牙,失業率高達20%,財政赤字達到11%,政府債務雖然看起來低于60%,但一兩年之內這個數字就有可能上升到70-80%,這還沒有考慮進家庭和企業的巨額債務。事實上,除去意大利的狀況可能稍好外,“歐豬五國”剩下幾個國家的狀況都有足夠的理由讓人感到十分擔憂。如果歐元區超過1/4的國家,都沒法遵守自己簽訂的條約,不僅在危機之年,而且在危機過後多年都如此;如果歐元區國家的經濟很可能出現嚴重的分化;如果不存在一種機制來對抗這種分化帶來的影響——那對于歐元可持續性的擔心是完全合理的。
  市場現狀混亂,危機最終結局未完全暴露,貨幣與財政獨立性攪到一起,因此需要加強監管。但目前所採取的把赤字規模限制在一定的GDP比例范圍內不僅讓成員國不屑一顧,它也在德國也遭遇同樣態度。歐盟也未能根據自己制定的《穩定與增長條約》對違反者施以處罰。
  要從根本上解決歐元危機恐怕只有形成統一稅收和開支的權威。這就要求形成一個政治聯盟,但這在《裏斯本條約》下是不可能的,在政治上也是無法想像的。“歐洲人不是那種願意交出主權的一類。”《商業周刊》評論道。
  目前最清楚的是由各自為政的財政政策所形成的貨幣聯盟是不可持續的。為讓統一貨幣有效運轉,各成員國必須放棄更多的獨立性,並滿足更嚴格的預算規則,對違規者真正實施處罰。能滿足新標準的各國會從持久的貨幣上受益。然而,面臨的挑戰是要證明各歐元區成員國都感到自己值得如此努力下去。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歐元區已顯現出分裂跡象。在政府財政糟糕的各國國內,企業借款成本急劇上漲。據《商業周刊》分析,希臘境內信用評級為A級的企業債券收益率已上升了1個百分點,而葡萄牙類似品質債券收益率從4月中-5月中期間也上升0.6%,而法德兩國的類似品種同期卻下降0.1%。在近期一項民意調查中,47%的德國人讚同用回德國馬克。

  “有入無出”造就歐元區尷尬 新機制亟須探索

  歐元區向來“有入無出”,並無退出機制,但經過希臘一役,退出歐元區已非不可想像。多達1/3的德國民眾認為應撤出歐元區,讚成踢走希臘的更多。

  季鑄説:“歐元區的退出機制可以形象地比喻為‘上山容易下山難’,退出的準則和條理缺失,客觀上不具備退出的技術條件。”
  目前生效的歐盟條約要求除丹麥和英國之外的每一個歐盟成員國具有在未來某一個時候成為歐元區成員國的契約責任。強制的驅逐或自願的退出從技術上來講都是不合法的,或至少它需要全部127個成員國的批準(一個陷入困境的成員國批準自己被驅逐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即便這是可以實現的,那麼當前和未來的歐元區成員國顯然會對制造出這樣一個先例感到擔憂,尤其是在其自身的財政狀況可能很快類似于雅典處境的情況之下。
  有歐洲智庫警告,若歐洲南部一些成員國離開歐元區,它將導致“新”歐元對原歐元的貶值。這些國家以歐元借入的債務償還起來會變得非常昂貴。由此可能馬上引起償債違約。有歐元業務的企業會陷入混亂,其他包括規范工資、銀行存款、債券、按揭貸款、稅收和所有其他相關的契約都會出現混亂,大量訴訟隨之而來。總之,這將違反國家、歐盟和國際層面上的所有各種相關法律、協議和規則。清華—布魯金斯中心主任肖耿博士説:“如果踢出一個希臘,那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難道都退出?道義上也存在有壓力。”
  哈佛大學經濟學者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Rogoff)認為,歐盟應讓像希臘這類成員國暫時性地脫離歐元區,在經濟健康時可再回來。或者讓已對統一貨幣感到厭倦的德國脫離。
  要想在技術上實現歐盟開除成員國,同時又不觸犯條約,需要進行一項創造性變革。這一變革要求設立一個不包括希臘這樣的討嫌國家在內的歐盟,同時在這一新機構之內設立一個新的歐元區。這樣的操作並不必然會毀掉當前的歐盟,主要成員國“只需”重新創造出不包括他們所討厭的國家在內的各種機構。
  盡管這是一個創造性的方案,但這一方案依然問題叢生。在這樣一個精簡的歐元區內,德國將享有絕對的權力,其他歐洲國家顯然不會同意。如果法國和比荷盧三國經濟聯盟與德國一起再造一個歐元區,那麼德國經濟在這一新歐元區中的比重將由其佔當前歐元區總産出的26.8%變為45.6%。甚至那些明確被排除在新歐元區之外的國家也可能説出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臨別贈言:南歐國家可能會讓新歐元區成員國所持有的南歐國家的所有債務出現違約。

  歐元區瓦解?危機還將持續

  如果此次危機導致了最壞的結果——歐元區瓦解,歐盟的基礎也將不復存在,獨立的27個成員國的國際影響力必將受到大大的影響。對于歐盟來説,危機未過,改革已勢在必行。

  歐盟經濟與貨幣事務專員雷恩于近日提交的政策建議中提出,應加強對成員國經濟政策的協調和監督;引入新的經濟評估指數,調整歐盟內部經濟不平衡;建立一套長期危機管理機制;對未能執行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即預算赤字超過其國內生産總值(GDP)3%的成員國實施懲罰性措施,暫停其接受歐盟“結構性援助基金”的資格。
  而財政政策方面的改革則更為迫切。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近日稱,為防范希臘危機重演,歐盟將在今年10月推出一份“徹底”的財政政策改革方案。
  此前有報道將歐元區的危機推手的屎盆扣在了評級機構頭上。美國的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將希臘的主權債評級向下連調三級,從而使得希臘的主權債由投資級降到了垃圾級。面對私人資本市場的高額利息和未來幾個星期巨額到期債務無法償還的風險,希臘政府不得不向歐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正式求援,由此引發了歐元自由落體式的下跌。甚至有人覺得,這根本就是美國人搞垮歐元區的陰謀。
  雖然卻有疑似違規和欺詐性交易行為,但光靠責怪評級機構,是不能掩蓋歐元區自身的問題的。曾經在過去的四年裏,由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要負責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基于結構主義經濟理論和係統方法,成功地預測了全球經濟危機,該報告的主要撰稿人季鑄説:“此次由歐洲債務危機引發的歐元危機是比較符合科學依據的。我們獨立進行大量的數據檢測和採集後,得出的結論與評級機構唱空的結論基本吻合,不是説評級機構完全正確,但經過我們細致的分析後發現歐元區危機還將持續的結論比較有理有據。”年初該指數報告的最新結果即對2010年全球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提出預警。
  他還補充説,類似此次歐元危機早治是關鍵,即在危機爆發前在一套預警體係下有所提示,當逼近危險有所明確信號時相關機構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才行。我們需要借鑒此次經驗教訓,做一套預防報警係統,像天氣預報一樣,以防真正問題爆發時才解決,那樣成本就太高了。“我們正在做的這一套係統,就是通過收集世界經濟的即時數據,以此監測最新動向,提出警示。”

  相關稿件
希臘及歐元區危機對中國衝擊幾何 2010-05-25
[部落格]希臘及歐元區危機對中國衝擊幾何 2010-05-25
歐洲!歐洲!風雨中的歐元 2010-05-24
今日觀察文字實錄-歐洲!歐洲!風雨中的歐元 2010-05-24
歐元危機 全球紙幣危機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2010-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