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話:兩大議題懸而未決
專家&&,市場經濟地位和放鬆出口管制問題年內恐難達成和解
    2010-05-27    作者:記者 孫韶華/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為期兩天的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這次陣容空前的高端對話中,兩國就推進新時期雙邊關係、促進經濟強勁復蘇以及促進互利共贏的貿易和投資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溝通,簽署了多項合作文件,對話取得積極成果。但是,專家也指出,雖然有了誠意和最新表態,但是市場經濟地位問題和放鬆出口管制這兩個中美經貿關係的關鍵議題,事實上還是沒有實質性成果,今年年內恐難以達成和解。
  在經濟對話的成果發布中,美方承諾將在貿易救濟調查中,認真考慮並給予提出“市場導向行業”申請的中國企業公正、合理的待遇,並通過中美商貿聯委會以一種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這並不意味着美國已經正式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事實上,這是一個很難的問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告訴《經濟參考報》,美國只是説盡快解決這個問題,承諾給市場導向行業在應訴時給予同等的待遇。要提前5年給中國一個市場經濟地位確實是一個很難的問題,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就意味着承認中國的開放,不可以再使用“第三方價格”來參照,反傾銷立案條件明顯要提高了,這就涉及到很多出口企業的競爭。另外,這也不僅僅是一個雙邊的問題,這會影響到全球導向。美國承認了也就意味着歐洲也會承認。
  “此外,美國要立案,需要國會通過,國會會提出很高要求,比如説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匯率應該是市場化的、資本項目應該開放、價格形成機制尤其是資源性産品的價格形成機制也應該市場化等一系列條件,這些爭論會很激烈。因此,這個程序要如何通過也是一個難題。現在與10年前已經完全不同了,現在中國已經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美國國會通過的阻力之大可想而知。”陳鳳英説。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研究院副院長屠新泉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也&&,事實上,美國之前也曾多次表態將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美國並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涉及到特別的法律問題,只是美國一直拿此作為和中國作交換的籌碼,在美國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之前,恐怕不會輕易放開這個籌碼。
  “如果要説承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地位是相當困難的,都是障礙性跑道,每一道欄都要跨過去,可能是曠日持久。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中國可能還需要一定的耐心。”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孫哲&&。
  美國技術出口管制的議題也是中方在對話中十分關切的。美國在高技術産品出口方面的保守,一直被認為是造成中美雙邊貿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美國商務部的管制清單中,包括航空發動機等20個大類的美國高科技産品不得對中國出口。白宮此前公布的一份聲明認為,美國長期實行嚴格的出口控制,是為維護國家安全。中國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高技術産品自美進口比重從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如果按照2001年的進口比例推算,美國對華出口至少損失330億美元。對此,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姚堅曾&&,這説明了美國出口管制制度大大制約了美國對中國的貿易。
  此輪對話中,中美雙方承諾遵守首輪中美經濟對話達成的共識,在《中國-美國高技術與戰略貿易發展指導原則》下,採取有效措施,積極落實《中美高技術貿易重點領域合作行動計劃》,包括美國政府評估中國政府就出口管制問題提出的關注。
  但是,美國放鬆出口管制的具體路線圖和時間表依然沒有公布。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對話期間曾&&,美國正在對現行的出口管制體制進行評估,並認為該體制形成於冷戰時期,難以適應21世紀的發展,需要進行改革,中國對此&&歡迎。希望美方能盡快付諸行動,也希望美方不僅是取消幾個具體項目的管制,而是從整體上取消單一針對中國的歧視性的出口管制。
  “美國具體會放鬆哪些産品,放鬆到什麼程度都是值得關注的。”屠新泉説,“估計美國很有可能會放鬆在1989年之前曾經賣給過中國但是後來又收回的那些産品。具體來説,可能會在衛星、軟體安全、電信等領域。”
  陳鳳英説,雖然從美國商務部部長駱家輝的多次表態來看,放鬆出口管制的承諾充滿誠意,同時在出口戰略計劃的壓力下美國也確實有動力放鬆出口。但是美國國內依然存在壓力。一方面是來自相關行業的保護主義,比如説美國的航空業(協會)就已經向美國國會提出申請,認為向中國出口放開會使美國的飛機製造業受到衝擊。另一方面來自安全部等部門的壓力,他們將中國視為重要的競爭對手,擔心這些技術轉為軍用會使美國安全受到威脅。
  “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放鬆出口管制這是中美經貿關係中最難解決的兩個問題,今年恐怕是沒有希望和解了,要談也是明年了。”在陳鳳英看來,年底即將開始的美國中期選舉,會帶來更多的變數。中國已經從單純的出口地轉變為一個巨大的市場了,在獲得這個市場與展開大國競爭之間,美國國內也面臨着權衡和取捨。中美經貿關係這些懸而未決的話題,仍將在博弈中震蕩。

  相關稿件
謹慎依存大國關係下的中美對話 2010-05-20
中美對話是兩個世界的對話 2009-11-25
中美對話升級 催生“北京共識” 2009-07-30
期待中美對話開拓更多共同利益空間 2009-07-28
中美對話中的説與不説 2009-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