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銀行徵稅方案好壞參半
    2010-05-06    作者:龍二/編譯    來源:經濟參考報
    4月24日至30日一期英國《經濟學家》雜誌刊登《敲打他們》一文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過去常被指責為了維護大型金融機構利益而對弱勢群體痛下狠手。現在,這個國際機構正在轉舵,以維護金融社會穩定的名義拿銀行業開刀。
  準確地講,它是可以做到的。作為全世界處理金融領域“大到不能倒”問題的核心方案,向金融機構徵稅的提議只能拿到“B+”的分數。在這當中,包括一個好點子,一個壞點子,以及一個錯過了的機會。
  好點子是對金融機構的部分負債徵稅(即金融穩定稅)。當銀行被診斷為進入“大到不能倒”的狀態後,它們就可反常而輕易地獲得大量救助資金。這種注資做法幾乎成了萬惡之源。獲得低息資金的銀行在贏利後繼續給高管派發大紅包,這絕對是不公平的。而這種做法為銀行過度追逐利潤而忽略風險提供了潛在而危險的動機。同樣,這種方式令經營不善的銀行活了下來,還能讓市場對它存有信心。因此,針對這種已經存在的救助方式,利用稅收手段抑制銀行家不正當的經營動機,既是出於維護公正的需要,也是金融監管改革的重點之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這樣一個徵稅方案,其初衷卻有些模糊。該機構可能是希望金融機構為下一次危機(估計要令每個國家的GDP損失2%到4%)提前“買單”,即以稅收的形式建立一個救助基金。
  銀行在支付薪水前還必須為其利潤繳稅(即金融活動稅),這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的一個壞點子,因為並不清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想促使銀行對政府救助基金作出更大貢獻,上面提及的徵稅建議已足以實現這個目的,需要做的只是提高稅率而已。如果是想平息公眾對高管薪酬的怒火,調整個人所得稅應該是最簡單的辦法。如果政府想通過此舉給金融機構分出三六九等,那麼對持續盈利的公司徵稅就是一個壞主意。
  最後一個問題仍與銀行獲得的援助資金有關。與其對這種救助方式加以約束,不如設法將之取消。在徵稅建議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只是強調了一下建立一個允許銀行有序破産的權威機構的重要性。任何人在看到“大到不能倒”金融機構之時,都會産生這樣的想法——應該有一個處理銀行破産的權威部門,但事實擺在那裏,由於市場上沒人接盤,任何一個政府都無法將一個瀕臨破産卻又無法破産的大銀行轉嫁出去,在不犧牲債權人利益的前提下,最終的買家只能是納稅人。這樣的例子從美國國際集團(AIG)和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身上就能找到。
  可以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喪失了一個給二十國集團指明正確方向的機會。由於加拿大和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反對向其健康的金融體系徵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建議很可能被折中採納,雖然會成為全球性的標準,但稅率將非常之低。
  相關稿件
限售股徵稅政策正在釋放“減壓”效應 2010-02-05
機動車排污徵稅納入政策視野 短期恐難&& 2010-01-28
機動車排污徵稅納入政策視野 2010-01-28
奧巴馬向華爾街徵稅 博弈再升級 2010-01-15
為解決分配矛盾支招 建議向富人多徵稅 201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