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談判:中國需着眼長遠
    2010-04-07    作者:明金維    來源:經濟參考報
    面對國際礦業巨頭大幅提價和改變定價機制的強大壓力,中鋼協和五礦商會日前以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存在價格壟斷為由,呼籲中國鋼鐵生産企業和貿易商未來兩個月內停止從“三巨頭”進口鐵礦石。
  過去幾年,中方與“三巨頭”之間在鐵礦石談判當中各執一詞,“鬥”得非常厲害。從今年的情況看,這一趨勢很可能將繼續下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確保中國鋼鐵生産企業利益的最好途徑呢?
  據統計,今年中國鐵礦石需求量可能接近10億噸,國內産量估計為4.3億噸,除目前港口庫存的7500萬噸,中國尚需進口4億多噸。2009年,“三巨頭”出口鐵礦石6.7億噸,其他所有供應商僅出口2億噸。中國即使把其他所有供應商的出口量全部買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仍有2億多噸的需求缺口。
  中國作為“三巨頭”的戰略市場,而“三巨頭”作為中國的戰略供應方,雙方即使在短期價格問題上爭得頭破血流,但卻無改雙方長期彼此相互需要的現實。從這個角度講,與其連年爭鬥,不如坐下來,找到雙方的利益融合點,在談判和相互妥協中建立長期、穩定和雙贏的供應和採購關係。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即使中方願意做,也要“三巨頭”有相應行動才行。但目前的問題是,中方在與“三巨頭”建立長期、穩定和雙贏的關係方面,有沒有提出一些建設性、彼此都能接受的談判建議?
  鐵礦石談判歸根到底是一種商業談判,中國如果不能擺脫對鐵礦石進口的依賴,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鐵礦石的供求基本面,一味地指責“三巨頭”的傲慢和無禮,並不會産生太大積極效果。
  除了尋求重塑與“三巨頭”的商業合作關係,中國還應從改變國際鐵礦石供應趨近這一基本問題着手。從國際市場上看,中國需要在國際鐵礦石資源勘探、開發方面採取一些更加有系統性和針對性的舉措,積極參與國際鐵礦石資源的分配。可以完全收購,也可以部分參股,增加中國企業自己的權益礦,無疑將有助於減輕每年的價格談判壓力。
  總之,鐵礦石談判,終究是一種商業談判,鐵礦石價格從根本上講還是主要受制於供求關係。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會少一些情緒化指責,更多地從商業和市場基本面出發,找到維護中國利益的根本辦法。
  相關稿件
鐵礦石談判迎來敏感一搏 2010-03-31
鐵礦石談判現在非常艱難 2010-03-09
三巨頭機關算盡 鐵礦石談判“中國模式”難如願 2010-02-04
現貨礦價格再創新高 鐵礦石談判難度增大 2010-01-05
寶鋼回應:將調價與鐵礦石談判挂鉤不合理 200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