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土地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懸殊
    2010-01-14    作者:記者 趙卓昀/內羅畢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一個每人平均G D P不到800美元的國家,肯尼亞城市化發展速度較快,由此帶來了土地分配不公、貧困率居高不下等諸多問題,由于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該國農村發展嚴重滯後、城市貧民窟不斷擴大、失業人口有增無減及犯罪率持續上升。

  土地高度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

  在肯尼亞,土地高度集中在少部分人手中。據當地媒體報道,肯尼亞全國73%的可耕地集中在10%的人手中,23%的人口沒有土地,另有67%的人擁有的土地每人平均不到1英畝(約合0.4公頃)。
  殖民統治是造成這一狀況的主要根源。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殖民當局將肯尼亞中部高原地帶大部分的肥沃土地分給了白人殖民者。1963年肯尼亞獨立後,首任總統喬莫肯雅塔沒有對這部分土地實行沒收政策。為解決肯尼亞人對土地的需求,肯政府當時出臺了一些政策,允許人們以市場價購買土地,由于大多數窮人無力支付高額購置金,導致大量土地被新上臺的權貴控制。
  此後數十年間,肯尼亞政府多次出臺土地分配方案,但由于官員腐敗嚴重,大多數土地最終還是成為極少數人的資産。

  人口增長快 農業産量低貧富差距大

  肯尼亞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落後、科技水準低,土地産出較低。以肯尼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玉米為例,全國種植玉米的耕地總面積為16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産量僅為2噸。對當地大多數農民而言,每人平均不到1英畝的土地産出的糧食僅夠糊口而已。在人口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部分農村人口只能向城鎮和其他人口稀少的農村地區遷移。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肯尼亞城鎮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比例約為22%,預計2009年肯尼亞人口增長率約2.7%,其中城鎮人口增長率約為4%。人口大量增多産生了三方面負面結果:其一,肯尼亞全國近半數人口是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二,農村部分地區人口密度過高,迫使部分村民向城鎮遷移,從而進一步加劇了城鎮各類資源的緊張狀況;其三,部分農村居民向人口密度低的幹旱半幹旱地區遷移,對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破壞。

  城市貧民窟問題難以解決

  由于就業機會少、生育率高,平均每個有固定收入的肯尼亞人要供養至少8名親人。而受經濟不發達等因素制約,肯尼亞城鎮基礎設施發展緩慢。在農村居民大量向城市遷移、人口增速居高不下、城市化速度超過工業化速度的情況下,內羅畢、蒙巴薩、基蘇木等大城市不堪重負。貧民窟不斷蔓延,已成為各大城市難以解決的問題。在首都內羅畢,近半數人口居住在大大小小數十個貧民窟裏,其中,離市中心僅4公里的基貝拉貧民窟3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內居住著70萬到100萬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之一。

  相關稿件
肯尼亞“觀鳥天堂” 2009-08-19
肯尼亞陷入嚴重糧食危機 2009-08-11
中國中興華為等手機走俏肯尼亞 2009-07-29
法軍艦在肯尼亞海域抓獲海盜 2009-04-16
肯尼亞手機資費下降明顯 200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