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熱中國-東盟自貿區 印度坐不住
    2010-01-08    作者:記者 曾德金/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名工人在印度海德拉巴附近的一個水果市場倒芒果。印度盛産芒果,這裡每年出産的芒果接近世界總産量的一半。新華社/法新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付諸實施,巧合的是,印度-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定也於同一天生效。印度媒體稱,中國-東盟自貿區對印度出口形成威脅,勢必推動印度加快與東盟國家締結類似的貿易協議。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長孫士海6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印度感到緊張不足為怪,但中國-東盟自貿區對印度的實際影響尚有待觀察,印方應加強出口的多樣化,提升出口産品的技術含量,同時轉變思路,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係。

  印度欲與東盟盡快達成自貿協定

  與中國-東盟自貿區相比,印度-東盟自貿區尚未成型。據悉,印度和東盟將於2010年1月起啟動自貿區服務貿易談判。按照計劃,印度與東盟10國將於1月12日至16日在印度開始一系列談判,並希望在7個月內達成協定。印度欲與東盟建立自貿區的急迫心情由此可見一斑。
  表面上看,印度急於建立印度-東盟自貿區是為了拉動本國出口,但更深層次上,這是印度“東向政策”在經濟上的具體表現。一方面,拉攏東盟對抗中國,可以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經貿領域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可以借機擴大印度商品在東南亞市場的佔有率,提升印度的區域大國地位。
  據報道,印度在與東盟進行自貿區的談判中已作出多項讓步。涉及貨物貿易的相關談判長達6年,在2009年8月13日以印度的大妥協告終。印度方面起初曾提出將1400多種商品作為例外品種,但最終控制在489種,並同意在2019年年底之前將棕櫚油、咖啡、紅茶、胡椒等特別品種的關稅下調37.5%至50%。
  對此,日本《産經新聞》的一篇文章指出,鋻於中國對東盟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印度只能在談判中對東盟的要價一讓再讓。據《印度人》報道,印度商業和工業部部長阿南德夏爾馬認為,印度與東盟的協定符合“東向政策”的實施。
  1991年,印度政府正式提出了所謂的“東向”外交政策,即全方位加強與東盟國家的合作關係,謀求分享東亞經濟成果,擴大地緣政治影響。1995年,印度正式成為東盟地區論壇的全面對話國和亞太安全合作委員會的&&國,但此後合作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瓦傑帕伊政府執政後期,雙方合作才陸續邁出一系列實質性步伐。自辛格政府執政以來,印度進一步加快了這一政策的實施。
  統計數字顯示,2008年印度和東盟的雙邊貿易額達到400億美元。據《印度人》預計,印度-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生效後,2010年雙邊貿易總額將達500億美元。
  此外,印度對中國-東盟自貿區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的另一個原因是,印度本想對中國擴大水果出口,但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中國市場將迎來更多東盟國家的水果。《印度時報》3日的一篇報道説,“這一努力可能遭受沉重打擊,因為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説,東盟國家的産品現在價格更加低廉了。”

  中印貿易摩擦或增多

  分析人士指出,鋻於印度自身的出口狀況,以及中印經濟發展階段和進出口結構相似、雙方在貿易和資源方面存在競爭這三大現實,2010年中印貿易摩擦或將增多。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和日本的需求仍舊疲弱,印度出口面臨較大困難,從2008年10月出現負增長以來,已經連續下降一年。印度商業和工業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4月至10月,印度出口總額為910.48億美元,同比下降26.0%;進口總額為1483.67億美元,同比下降29.6 %。
  分析人士指出,在印度出口不暢轉而依賴內需的背景下,中國作為印度最大的進口來源地,由於製造業較印度發達且同類産品較印度便宜,成為印度貿易保護措施的主要對象。
  事實上,在發展中國家中,2009年印度對華實施的貿易保護案例佔據高位。中國商務部統計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三個季度,共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産品發起88起貿易調查,其中美國發起16起,印度發起23起。從反傾銷到反補貼、從特保調查到進口限制,甚至有意在簽證方面製造困難,印度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的趨勢已比較明顯,甚至擴展至投資領域。
  但短期的貿易救濟措施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印度産業的競爭力,反而會影響印度消費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印度基礎設施的建設進程。孫士海認為,印度在經濟發展上要想搭上東亞經濟發展的快車,同時改善出口,還有待於印度出口多樣化的、技術含量高的製造業産品,逐步提升自身産品的競爭優勢。

  相關稿件
最大自貿區將啟動 中國助力全球復蘇 2009-12-30
中國-東盟自貿區:如何打破中國産品傾銷魔咒 2009-12-30
中國-東盟自貿區“火”了北部灣樓市 2009-12-29
自貿區時代的“跳板”角色 2009-11-18
中國-東盟自貿區助推東亞共同體 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