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種業強盛的“它山之石”
    2009-12-17    作者:本報記者 吳濤 陳先鋒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着國際種子巨頭對我國的強勢滲透,國內種業企業面臨巨大挑戰,直接影響我國糧食安全。專家建議,我國宜借鑒發達國家種業發展的經驗,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的安全供種體系,在種業市場開放中趨利避害,維護下游産業的糧食安全、農業安全。
  記者在11月底廣州舉行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上發現,美國先鋒、孟山都,瑞士先正達,德國巴斯夫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佔據着主要展覽位置,而我國大大小小的種子企業多蝸居在一些不起眼的邊角展位上。

  外國種業已建立成熟運作模式

  記者調研發現,外國種業從制度到創新能力各方面都受到從國家到企業自身的重視,通過戰略高度提升、加大科研投入、集團化經營等一系列措施,種業在市場化運作上已趨於成熟,實力強大。
  一是發達國家普遍將種業提升到戰略高度,進行培育發展。美國種子協會ESTA種子質量服務經理約翰R密茲克説,20世紀70年代初的世界性糧食危機爆發之後,糧食安全受到全球重視。美國等發達國家逐步實施農業産業化、全球化的戰略,並以種子産業的發展和種子産品的輸出為重點,加速推動農作物種子的生物技術研究,實現種業的全球領先。目前,美國仍非常重視種業的發展,當下全球種業市場約270億美元,僅美國種業市場就佔據了120億美元。
  二是建立健全一套激勵創新制度。西班牙艾諾斯種業技術(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尹淑萍經理&&,目前,國際種子公司普遍在科研和技術創新上投入重金,其科研經費投入一般為年銷售額的8%-12%,如孟山都公司和先正達公司2008年的研發資金分別為9、8億美元和9、69億美元,佔年銷售額的8、6%和8、3%。
  三是通過長時間的累積,普遍建立起健全的管理體制,注重新品種的保護。法國種子協會國際公共事務主管弗朗索瓦勃格德説,法國有一套完整的種業管理中心,非常注重保護實踐。其一是品種保護,對新品種創造者的産權保護,並對品種研發提供支持與資助;其二是品種登記,促進新品種促銷推廣;其三是種業控制與認證,保護使用者權益。他認為,一個完整的統一認證系統是種子安全的保障。“我們會進行田間檢測、種子檢測標籤、運輸控制分析等,我們的權威系統,能為使用者提供種子質量的保障,並能促進種子貿易”。
  四是兼併重組,形成集團化規模。如美國杜邦公司通過兼併先鋒國際良種公司,組成杜邦-先鋒公司。孟山都公司中國區總裁杜尚説:“我們如果只是單打獨鬥是不可能形成産業規模的。我們是把自己的研發和公共研究結合起來,並在産品的研發、生産和銷售的整個環節中建立起一個橋梁,把他們&&起來,向農民提供最終的産品。”

  中外專家三點建議強盛我國種業

  近年來,我國種業在外資的進入中節節敗退。對此,專家建議我國借發達國家種業發展經驗的“它山之石”,不斷自我強健、壯大和升級,以維護農業産業安全:
  首先,將種業提升到國家的産業振興戰略高度,並把龍頭企業作為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的核心載體。弗朗索瓦勃格德説,作為世界最大的農作物種子出口國之一,法國種子企業並不太多,但重點分明。法國僅擁有74家育種企業和232家種子生産企業,其餘9000家皆為種子分銷企業。要與發達國家的種業巨頭抗衡,就必須整合資源,培養領袖型企業。
  其次,職能部門要創新管理機制,建立保護和激勵機制,推動種業企業升級。約翰R密茲克認為,産權的保護和研究回報,是科研的動力。知識産權保護使美國私營部門的投入從60年代的5000萬美元增加到現在的20多億美元,保護知識産權意味着有更多創新、更多投資。同時,透明、可預測的法律,嚴格的質量保證管理體系,也是種業發展所需的良好環境。我國種業多以産銷為主,擁有科研能力的種子企業不到總數的1、5%,科研經費平均投入不到銷售的1%,低於國際公認的“死亡線”。
  再次,協調公共投資和私人投入科研育種的關係。中國種子貿易協會副理事長鄧光聯認為,提升種業創新能力需要加大國家投入,完善國家投資機制。在公共經費投入方向上,對於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突出科研院所主體地位;對於應用性研究和競爭性研究,逐步加大企業的參與度,加快技術産業化,不斷增強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

  相關稿件
中國種業滅頂之危 2009-07-20
敦煌種業:良種需求長期看好 2009-05-15
跨國種業公司在我國遍地開花 2008-03-31
“2008中國國際種業博覽會”九月舉辦 2008-03-27
呼喚中國種業“航空母艦” 200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