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發表文章説,美國有關房價的較為樂觀的數據也許並不標誌着消費支出的飆升。
經過了一個漫長的嚴冬,春天為美國房價帶來了一抹陽光。6月30日發布的凱斯-席勒指數顯示,美國4月份的房價繼續下跌:1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較3月份下跌0.7%,20個城市的房價指數較3月份下跌0.6%。但是這些跌幅卻是自2008年6月份以來最小的。因此,即使美國房價比去年下降了約18%,但很多人士認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
這種樂觀情緒也許來得過早。6月30日,美國銀行監管機構通貨檢察局&&,今年第一季度辦理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數量增加了22%,推遲至少60天支付的抵押貸款的數量上升了20%。美國政府正在努力讓人們參與免於喪失抵押品贖回權的計劃。
對房地産市場的關注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它與其他許多行業有直接關聯。但那些期望房地産引領更為廣泛的經濟復蘇的人士也相信,通過“房産財富效應”和允許根據房産價值借款,房價間接影響消費支出。
財富效應理論是這樣運行的:房産是人們的主要資産,房價上升使人們變得更加富有,增加了他們在有生之年的開支,他們將分配一些開支給現在,因為他們希望在有生之年大致平均地分配開支。
對財富效應的許多研究發現,房産財富效應不僅存在而且影響巨大。例如,在美聯儲採用的一种經濟模型中,房産財富對消費者開支的影響程度與金融財富完全相同。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這種理論。倫敦經濟學院的威廉 比特認為,當房價波動時,不僅有贏家也有輸家,但沒有純財富效應。查爾斯 卡洛米裏什、斯坦利 郎霍費爾和威廉 米萊斯三位經濟學家也認為,早前的分析誇大了財富效應,因為分析人員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那些希望未來賺取更多的人們可能會哄抬房價。他們可能也會增加消費,但這些額外的消費不是由房産財富的變化引起的。房産財富對消費者支出的影響既比早些時候的研究所認為的要弱,而且也比股票財富變化所産生的影響要小得多。
然而,政策制定者強調房價依然是正確的,因為房價下跌也限制了美國人的借款能力,因此美國政府不斷向房主放寬抵押再融資的限制。美國政府7月1日&&,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將被允許對房貸佔房屋價值125%的住房提供再次抵押貸款。房價的上升依然能夠促進消費,即使它是通過取消信用限制而非通過財富效應來實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