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美元——這是當前從中國南方向歐洲運送一個集裝箱的最低報價(不計入燃油費和人工費)。而在2007年夏天,船方會收取1400美元的運輸費。這些空蕩蕩的貨船是全球製造業衰退的跡象之一。在德國,去年12月份的機械工具訂單比上年減少40%。而中國9000家左右的玩具出口商中,有半數已破産。1月份,在美國組裝的汽車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0%。 金融危機在全球的破壞力去年已很明顯。而製造業危機的巨大影響現在才逐漸被意識到,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們往往從國家層面看待製造業——通常還有些民族主義的色彩。實際上,製造業也早已被捲入全球化浪潮中了。 美國和英國的工業産出在最近三個月分別下降了3.6%和4.4%(按年率計算下降13.8%和16.4%)。在那些依靠債務國消費拉動製造業出口的國家和地區,衰退更加嚴重。德國的工業生産去年第四季度下降了6.8%;台灣下降21.7%;日本則下降12%。儘管工業産出有變化無常的特點,但全球自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以來還沒有經歷過如此大幅度的經濟萎縮。東歐、巴西和馬來西亞,各地的工業都面臨崩潰。 與老謀深算的銀行家相比,工廠的工人更值得政府出手相助。而且,製造業仍是解決就業的主體,特別是在像底特律、斯圖加特和廣州等製造業集中的地方。在信心缺失已在拖累經濟下滑的情況下,通用汽車這種知名企業的失敗無疑也會給公眾信心構成沉重打擊。因此,現在是不是到了給予工業特殊支持的時候了? 儘管製造業困難重重,但答案仍是否定的。政府給它們提供援助會遇到來自兩方面的障礙。首先,政府項目的制定與修改往往較為遲緩,難以跟上製造業快速變化的困難形勢。其次,對工業部門的援助並不能觸及危機的根本——需求下降,不僅是製成品需求下降,所有商品的需求都在下降。由於産能大大超出需求(尤其是汽車行業),不管有多少政府援助,一些企業都必須關閉。政府怎能知道哪些企業應該被救助,或者某一行業的合適規模呢?這些都應該由消費者決定。將援助資金給那些游説最積極的企業是不公平的,而且是一種浪費。一國對特定行業的偏好,將會帶來國外保護主義情緒高漲的危險,並且由於資源流向效率不高的企業而使國內長期增長率下降。 如果經濟援助是多餘的,那為什麼還要拯救銀行業呢?這顯然不是為了銀行家;也不是為了創造一個高效的金融産業。銀行救助和刺激計劃都是着眼於解決基本經濟問題:拯救銀行是為了使資金能夠流入所有企業;財政刺激方案是為了提升各方面的市場需求。如果製造業瀕臨崩潰,政府應當做的是:繼續增加支出以及釋放資本。
(肖瑩瑩編譯自2月27日英國《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