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挽救經濟頹勢 英國發起“製造業戰略”
    2008-09-11    本報駐倫敦記者:馬建國    來源:經濟參考報
  8日,英國首相布朗率領內閣全體成員從倫敦開赴有“英國製造業中心”之稱的伯明翰,發起“製造業戰略”。曾經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以其製造業引領工業革命、在全球獨領風騷的英國,現在又希望借助製造業的振興以挽救經濟頹勢。
  雖然人們對以製造業振興英國經濟的效果看法不一,但大家普遍認為,在倫敦金融城今年數千人失業的大背景下,製造業似乎已經成了布朗政府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英鎊與美元匯率已從1:2.11的最高點下降到目前的1:1.75左右,降幅約為17%;而英鎊與歐元和其他主要貨幣的比價在12個月內也跌掉了15%。
  面臨來自德國、日本相對成熟的高新技術出口,以及中國、印度等具備成本優勢的新型製造業大國的競爭,英國全國的製造業都陷入困境。
  事實上,不僅僅是製造業,由於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經濟結構轉型,英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許多企業都因效率低下而被海外公司收購。其中包括電訊製造、航空港口、貨運碼頭、銀行、證券、手機等領域的企業。
  雪上加霜的是,受波及全球的次貸危機影響,英國的優勢産業——金融業也出現了問題。
  英國經濟曾實現了1992年以來連續63個季度的經濟增長。但在今年第二季度,英國經濟增長則戛然而止。
  本月2日,布朗公布了一個總額約10億英鎊的房産市場刺激計劃。按照該計劃,政府將採取包括按揭貸款拯救計劃、共有房産産權和提高印花稅徵收門檻等措施力挺房市,但經濟界不少人士並不看好這個計劃,認為它是杯水車薪。
  在連續20多年冷落製造業——變賣了汽車廠、電訊製造企業等百年老字號之後,面對源自美國的次貸危機、國內房地産的一蹶不振,特別是近期英鎊的直線走低,英國政府似乎突然發現,只有製造業才能救英國經濟於水火中。
  伯明翰曾是英國的製造業中心,包括2005年被中國南京買走的羅孚汽車公司都曾在伯明翰附近的長橋輝煌了將近一個世紀。但由於效率低下和英國經濟政策從1986年以後將製造業列為“夕陽産業”,逐漸將經濟重心向金融、服務和教育等産業傾斜,加快了英國製造業的頹勢。僅羅孚廠倒閉就導致6000名左右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失業;而今年在該廠的原址上重新開啟羅孚跑車的生産,則只雇傭了250人。
  英國商會主席戴衛弗羅斯特指出:“製造業在英國遭冷眼多年,製造業從業人員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500多萬人下降到現在的不足300萬人。人們一窩蜂地涌向服務業,英國的經濟已經嚴重失衡,英國需要一個強大的製造業。”
  相關稿件
5月PMI指數下調 工業製造業景氣呈回落趨勢 2008-06-04
製造業指數下降 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顯現 2008-06-03
首屆中國長春製造業博覽會開幕 2008-04-18
第三屆中國國際裝備製造業博覽會開幕 2008-04-09
我國製造業多數行業質量競爭力有較大提升 2008-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