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8-07-14 本報駐紐約記者:陳剛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7月6日,一名搬運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一個麵粉市場裏休息。在全球糧食價格飆升的背景下,阿富汗人的主食麵粉的價格也較去年大漲,使很多普通阿富汗人的生活更加艱辛。新華社記者
張雲龍
攝 | 聯合國世界經濟監測部主任洪平凡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目前世界糧食危機的核心是高糧價使貧困國家和貧困人群買不起所需糧食,而負責援助他們的世界糧食組織又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當務之急是發達國家需要增加人道援助以緩解危機。 洪平凡説,與2006年相比,2007年的世界糧食供應(以穀類産量計算)增加了5%,但供應量的增加並不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其中的原因比較複雜。目前,一些國際組織和糧食專家將近來糧價高漲歸因於一系列同時發生的事件,它們在過去幾年間從供求兩個方面影響到糧食市場。 從需求方面來講,出於環境和能源安全考慮,發達國家增加了對生物燃料的需求是導致糧食短缺的一個重要原因。據估計,2006年至2007年期間,美國糧食作物增長的一半用於生産以玉米為原料的乙醇。而在2004年至2007年期間,世界玉米生産的增加部分幾乎全部用於美國製造生物燃料。 其次,發展中國家收入逐漸提高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導致了對肉製品需求的激增,進而需要更多的穀類作飼料。 從供應角度分析,一系列政治衝突以及惡劣氣候,包括乾旱和洪災,造成了一些地區嚴重歉收,如撒哈拉以南非洲若干國家、阿富汗、澳大利亞、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伊拉克、尼泊爾和斯裏蘭卡等。一些國家(例如沙特阿拉伯)水源短缺,大大減少了這些地區穀類的生産。與此同時,國際油價上漲也抬高了運輸成本和化肥價格。 有分析家認為,發達國家對本國農業的大量補貼,使得世界糧食價格長期偏低,壓抑了發展中國家糧食生産的發展。 洪平凡説,這些因素顯然都可能影響世界糧食價格,但目前的一些分析報告大多是定性的和推理性的,還沒有看到非常嚴謹的研究成果。 他指出,目前的糧食危機反映了長期以來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農業投資不足,農業生産率低下。例如,印度水稻單産只有中國的1/3、越南的一半。 洪平凡&&,從長期來説,要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業援助,通過加大對供水、基礎設施、改良種子和化肥、教育以及農業研究和開發的投資來提高生産力,這也是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貧困問題所必需的。 洪平凡認為,在這方面中國為其它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中國一貫重視“三農”問題。中國以佔世界7%的可耕地,為佔世界20%的人口提供着糧食。有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是,按照中國在世界上的比較優勢,人多地少,從經濟效益上講,中國應該多從其它國家進口糧食。可是,從這一次糧食危機來看,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給自足還是很重要的。如何權衡長期的經濟效益和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是一項挑戰。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