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專家:災後避難需防“經濟艙綜合徵”
    2008-06-02    本報駐東京記者:錢錚    來源:經濟參考報

    [進入汶川地震專題]

  日本專家在本國救災過程中發現,一些受災民眾由于在地震後長時間生活在擁擠的避難場所,不舒展的姿勢、心理壓力、脫水引起的血液濃縮都容易誘發他們出現類似“經濟艙綜合徵”的症狀。對此,專家們相繼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所謂“經濟艙綜合徵”是指一些乘坐飛機經濟艙的乘客長時間坐在狹小的座位上不動,導致雙下肢靜脈血液回流減慢,血液淤滯,從而使下肢靜脈血液發生凝固形成血栓。這些乘客在下飛機活動後,血栓脫落,隨血流經右心室到達肺動脈並在此形成栓塞,引起肺梗塞,使肺臟血氧交換困難,並引發呼吸困難、胸痛、咯血等。
  日本專家認為,主震和之後頻繁發生的余震使災區民眾心理緊張,基礎生活設施遭破壞或飲水不足引發身體脫水等,都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並誘發“經濟艙綜合徵”。
  2004年日本新潟縣中越地震後,多名連續在私家車內過夜的受災民眾因“經濟艙綜合徵”死亡,引發日本媒體持續報道和各方關注。隨後進行的調查顯示,人們如果在避難場所長時間姿勢不舒展,可能會導致與在車中避難過夜同樣的後果。
  日本專家建議,災後避難一定要盡量補充水分。如果避難場所空間狹小,那麼每4至5個小時一定要活動一下,哪怕只是走走路也有效。地震導致的心理壓力容易使人失眠,有些人會服用安眠藥幫助入睡。姿勢不舒展再加上用藥,血栓更容易形成,所以服用安眠藥一定要慎重。
  此外,一些從事長時間站立等工作的人在正常情況下血栓形成的風險就比較高。專家認為,這部分人在震後避難時尤其需要注意預防“經濟艙綜合徵”。

  相關稿件
[災後重建]浙江對口青川:對口支援跨越12年 2008-06-02
[災後重建]天津對口茂縣:具備三方面的優勢 2008-06-02
龍永圖:災後重建應控制投資總量 2008-05-30
都來為災後重建出把力 2008-05-30
四川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原則、措施和影響 2008-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