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名男子坐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一家關閉的星巴克咖啡店外。新華社/法新 |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前後兩任主席本月異口同聲地説,美國實體經濟在次貸危機陰影下健康發展。 現任主席伯南克月初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説,除了銀行和證券業,美國公司的資産負債表是“健康”的,這對整體經濟形勢來説是個“積極因素”。前主席格林斯潘隨後説,與金融業不同的是,至少目前美國仍然有看上去相當不錯的實體經濟。 美國各大公司近期公布了一季度財報,似乎驗證了上述判斷的正確性。據布朗兄弟哈裏曼公司的統計數據,在標準普爾500大企業中,約20%的公司已公布財報,如果剔除受次貸危機影響嚴重的金融類公司,其他公司獲利增長8.2%。
新興市場“托市”
由於新興市場形勢較好,IBM、可口可樂等海外業務比重較大的美國公司,不僅未受次貸危機過多影響,而且一季度利潤均高於分析師預期。 IBM
4月16日發表報告稱,其一季度凈收益上升26%,這得益於向歐洲、中東和非洲的出口銷售增長了16%。可口可樂也&&,在對中國、印度、土耳其和墨西哥出口增長的帶動下,該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大幅上漲21%,達到73.8億美元。其中,只有9個百分點的增長來自於美元與其他主要貨幣比價的下跌。谷歌首席執行官埃裏克 施密特也&&,由於公司51%的業務在國際市場,其一季度取得了盈利增長30%的好成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馬克 紀廉指出,全球經濟目前的特點之一是,並非所有國家的經濟周期都相互關聯,中國和印度每年8%以上的經濟增長速度對於星巴克等跨國公司而言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2006年至2007年,星巴克的國外銷售額上升了31%,而其在美國國內的銷售額同期僅上升19%。 美國《新聞周刊》近期撰文稱,對美國大企業而言,經濟強勁增長的新興市場不僅意味着收益和利潤來源,更迫使它們重新思考21世紀的跨國公司究竟該如何定位。過去這些跨國公司只是利用發展中國家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等資源,如今它們更看重的是這些地區龐大的消費群體。高盛公司新興市場戰略研究員阿爾貝托 拉莫斯&&,海外運營更廣泛的企業往往有更好的收益表現,多元化經營戰略十分重要。 很多美國大公司在2000年美國網絡泡沫破滅後開始大規模採取“走出去”戰略,例如IBM和聯合利華等公司就是在那個時候大舉進入中國和印度等國,這些投資已初見成效。如今,IBM
2/3的員工都不在美國本土工作,其在印度的投資總額就將達80億美元,IBM還計劃在2010年前實現新興市場收益額達到90億美元的目標。
現實問題有待解決
此番成績並不意味着新興市場經濟正在和美國經濟“脫鉤”的説法可以成立。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斯蒂芬 羅奇指出,Chindia(中國和印度的合稱)的居民消費額只相當於美國的1/6。馬克 紀廉等經濟學家也警告説,當前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大幅貶值在一定程度上誇大了跨國公司的海外盈利,儘管各方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加讚揚,但發展中國家佔全球GDP的比例卻僅有14%左右。 此外,在一些新興經濟體國家,跨國公司還不得不面臨諸多現實問題,如基礎設施不健全、監管不透明等。此外,為了符合消費者的需求習慣,一些跨國公司還必須為經濟不太發達的海外市場專門設計新産品。例如,在墨西哥和巴西,由於盒裝産品的定價較高,吉百利公司不得不將Trident口香糖和Bubblicious泡泡糖按分拆後的條塊出售。 正如通用電氣集團負責國際業務的費迪南德 貝卡利-法爾科所指出的那樣,以前跨國公司可以如幽靈一樣悄無聲息地進入一個國家,扔下一些機器設備就基本完成投資任務了,而如今它們必須深入新興經濟體,與政府和當地企業進行交涉,最終成為發展夥伴。 美國《新聞周刊》的文章指出,很明顯,在這種新型合作關係中,利潤是雙向流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