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也愁找工作
    2008-04-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凱西奎因,25歲,在美國聖路易斯市的華盛頓大學攻讀MBA。2月初,當奎因到摩根士丹利公司應聘實習生時,該公司的墻上赫然寫著:全球股市在年初幾周內損失了5萬億美元,美國經濟可能瀕臨衰退。因此當摩根士丹利對奎因説“不,謝謝”時,奎因決定實行B計劃。他放棄了在華爾街工作的夢想,到美泰公司實習,並且希望畢業後能在那謀到一份永久性工作。
  曾幾何時,商學院學生手上有好多個實習或工作選擇。然而如今,這種風光已不再。不確定的商業環境迫使2008年畢業生作出艱難的職業選擇,而這可能影響到他們以後長期的經濟收入。
  到目前為止,雖然招聘環境還沒有像2001年那樣糟糕,但一些大型金融服務公司招聘新畢業MBA的數量在減少。花旗集團負責校園招聘的全球主管凱特琳麥克勞克林指出,公司招聘新畢業MBA的人數總共下降了10%到15%。此外,一些公司提供的薪資也在小幅下滑。
  然而對許多今年的大學畢業生來説,真正的問題還在後面。2006年的一份調查發現,畢業于低迷時期的加拿大大學生在職業生涯的頭10年要少掙約6%。而另一份關于1982年經濟衰退對美國大學生影響的調查顯示,畢業生的失業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就會轉化成7%到8%的最初幾年的工資損失。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莉薩卡恩還發現,衰退期的畢業生在經濟開始復蘇後也很難找到更好的工作。
  對MBA學生來説,風險甚至更高。斯坦福大學副教授保羅奧耶整理研究了1960年至1995年間從該校畢業的MBA的工作記錄,他發現,在牛市時到商學院攻讀的學生更可能從事投資銀行業工作。結果就造成,他們在職業生涯中所掙的錢往往高于從事其他行業的所得,差額可達15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
  不過,也有一種辦法可以讓學生逃脫繁榮與蕭條的迴圈周期:在學校一直待到經濟有所起色。卡恩和奧耶都認為,從短期來看這也許成本較大,但從長期來看,等到牛市時再畢業的回報將遠遠超過付出。

(王雲編譯自4月14日美國《商業周刊》)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