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1-12 本報駐柏林記者:郇公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圖為德國魯爾區的重要工業城市——杜伊斯堡市內用廢鋼鐵製成的球形雕塑。本報資料照片 | 自“二戰”結束以來,在政府長期鼓勵政策下,中小企業在德國經濟體系中發揮了支柱性作用。成功的中小企業發展戰略,不僅使德國數十年穩坐世界出口冠軍、保持第三大經濟強國地位,還在經濟社會結構改造、城市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最近幾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德國企業入圍數量一直排在美日法英之後,這似乎與其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地位不太相稱。然而,德國經濟真正的支柱在於富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中小企業(500人以下)數量佔到德國企業總數的99.7%,就業人數佔到全國總數的70%,公司凈産值佔到全國總量的近一半。 實際上,德國中小企業的輝煌已經延續了60餘年。在“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上,數以萬計的家庭企業應運而生,成為了“德國製造”、“德國奇蹟”的主要締造者。在上世紀70年代全球經濟滯脹的背景下,德國中小企業進入了“第二次創業”期,德國政府適時制訂了“中小企業促進法”等多部法規和規劃。 常年來,德國實施着一系列中小企業扶持政策。上至國家立法、戰略規劃、機構設置,下至稅收、信貸、培訓、信息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地支持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為扶持中小企業,德國政府長期以來甚至採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即在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限制大企業的競爭優勢。德國反壟斷法規直接實施者——聯邦卡特爾局自1958年成立以來的主要工作即是監督大企業是否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採取不正當手段打擊限制中小企業。 德國中小企業競爭力來自於其獨特的産業競爭模式:橫向擴張,而非縱向整合。也就是説,成功的小型企業只生産單一專業産品,並努力將這個産品的市場橫向擴展。比如,德國伍爾特公司只生産螺絲、螺母等連接件産品,其在全球80個國家擁有294家銷售網點,産品更是應用於上至衛星下至兒童玩具的幾乎所有行業領域,年銷售額達70多億歐元。 此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還是戰後德國全面改造其社會經濟結構戰略的一部分。基於政治上的深刻考慮,發展中小企業有助於形成龐大的社會中産階層,防止極端勢力崛起,也將從根本上保證戰後德國所實行的和平發展之路。 伴隨着德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戰略,德國的城市化戰略也選擇了中小化發展方向。目前,德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城市只有三個,從而使德國各地區發展能較為均衡,不同地區貧富差距有限。這些都成為德國“社會市場經濟”模式所追求的“社會利益均衡”的具體體現。 可以説,德國大力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戰略在政治上、經濟上和社會上所取得的成功,對發展中國家處理國內就業、地區平衡、國際市場競爭等諸多問題,有着重要借鑒價值。在國家戰略層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對於解決這些問題將起到根本性的促進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