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技術性壁壘花樣繁多 靈活應對為上策
    2007-10-11    本報駐柏林記者:郇公弟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德國,近年我國企業連續在玩具、家電、食品、醫藥乃至汽車等各領域遭遇技術性貿易壁壘,但只要我國企業靈活應對,技術壁壘並非難以克服。同時,從長期來看,我國企業應當着力提升産業結構,打破甚至利用技術壁壘,爭取化被動為主動。
    德國各類技術性貿易壁壘花樣繁多,既有各類法律、法令、條例,也有眾多技術標準、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據不完全統計,德國目前僅工業標準就有1.5萬種,同時歐盟頒佈的10余萬個技術標準同樣適用於德國。國外企業為此需花費很大精力和時間才可能了解和掌握,這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外國産品的進入。
    中德經濟資訊協會主席王學軍告訴記者:“技術性貿易壁壘的威力不容小覷,某些技術標準的&&是專為區外、國外産品‘量身’制訂的,對外國出口商來説往往會一擊致命。”
    針對頻繁出現的此類技術性壁壘,我國企業也並非無計可施。王學軍&&,“我們應當深入了解這些壁壘在德國&&的背景和機制,尋找合適對象積極進行前期談判,在新政策&&前及早利用好技術改進的時間差,通過獲取國際認證、與官方質量檢測機構加強協調等方式,盡量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或減少相關損失”。
    在德國,任何一個新法規的&&都不是短期內完成的。從當地業內企業提出相關訴求,到履行立法程序,往往要經過短則數月長則數年的時間,如果我國出口企業能夠深入了解當地情況,就會贏得更多準備時間。
    此外,在大多數技術性壁壘的&&過程中,德國行業協會組織或大企業往往起着主導性的作用。許多行業技術標準之所以能夠切中海外企業要害,大都出自行業協會之手。因此,我國行業協會應與德方行業協會和大企業加強溝通,在競爭中保持協調。
    同時,在官方層面和檢測機構方面,中德雙方也應加強協調。目前,我國還未與德國簽署市場質檢互認協議,因而德國海關不承認我國質檢總局或專業實驗室出具的檢測報告。
    在靈活處理短期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西方國家技術性壁壘所針對的對象,主要還是一些低端産品,受傷害最大的也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長期而言,我國企業必須致力於掌握核心技術、走品牌路線,才能從根本上化被動為主動,跳出西方技術性壁壘的限制。
  相關稿件
中國動畫産業實現重大技術突破 2007-10-10
中國完全掌握750千伏電網技術 2007-10-09
香港引入一項癌細胞檢測技術 2007-10-08
2010年高技術産業佔GDP10% 2007-09-28
證監會:股指期貨制度和技術準備已基本完成 200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