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10-11 本報駐華盛頓記者:劉洪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近來突然增多的産品不合格指控,尤其是針對“中國製造”的指控,凸顯了當前國際貿易中産品質量安全問題的複雜性。基於一些國家日益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風潮,質量安全正成為這些國家實施貿易壁壘的新手段。
這一點從美國近期對中國大量産品實施禁運或召回中就可見端倪。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上半年曾以中國鯰魚、巴沙魚、蝦、鯪魚和鰻魚5種水産品含有微量非法添加劑為由,暫停上述水産品的進口。在玩具問題上,接連不斷的中國玩具被召回事件,極大地誤導了消費者並損害了“中國製造”的聲譽。
中國水産品真有問題嗎?事實並非如此。FDA報告也承認,從中國水産品中檢測出的非法添加劑含量非常少,接近於能被檢測出的最低水平,該局不會要求召回這些水産品,也不會建議消費者銷毀或退回這些産品。既然如此,仍然暫停進口,這就很難説沒有貿易壁壘之嫌。
另外,在引起軒然大波的中國玩具問題上,美國美泰公司最近也承認,絕大多數被召回玩具屬於美方設計錯誤。
對於這種濫用質量標準的做法,南非前貿易官員麗奧拉 布隆博格就曾&&,隨着各國貿易關稅的逐步下降,國家間設立貿易壁壘的手段大為減少,但打着為消費者利益考慮實行質量壁壘則成為一個新的選擇。
美國《華爾街日報》認為,濫用質量標準實施貿易壁壘,在食品貿易領域尤其嚴重,這是因為各國質量標準存在差異,也由於食品中的一些指標具有非常敏感的高技術特徵,使得政府在其中有很多可以發揮的“自由空間”。
這種“自由空間”也是國際間經常發生“食品貿易戰”的重要原因,但貿易戰的結果,總是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商更為不利。一些發展中國家抱怨説,發達國家表面上説嚴格的安全標準是為了消費者健康,實際上它們的標準並不具科學依據,目的只是將價廉物美極具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産品擋在國門之外。發達國家頻繁變動的技術標準,讓發展中國家出口商無力應付,最終只能望壁壘而興嘆。
鋻於産品質量安全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一些國家在使用“自由空間”實施質量壁壘的同時,也將某些合格産品“妖魔化”,致使這些産品在其他市場蒙受信譽危機,最終導致相關廠家損失慘重。
此外,如果在質量紛爭中再裹挾着政治思維,則會使問題更趨複雜化。一些美國分析人士認為,目前部分攻擊中國産品的行為,其實離不開特定的政治背景和商業利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