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逐漸淡化“商品産地”概念
    2007-09-04    本報駐紐約記者:王建剛    來源:經濟參考報
  雖然近期美國媒體充斥着對中國産品的負面報道,但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日益緊密的國際分工協作正使更多的美國消費者逐漸淡化了商品的産地概念。
  記者2日在紐約一個大型購物場所進行了採訪,許多接受採訪的消費者都認為,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雖然許多商品産地標籤上寫着“中國製造”,但實際上是“世界製造”。
  在被問及對中國産品的印象時,銀行職員戴維維內説,他購物時很少查看産地標識,而只注重商品質地和款式。當記者問他是否注意到一些關於中國製造的産品被召回的報道時,維內説,雖然報道中提到的是中國製造的産品,但他認為,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很難界定哪些産品是完全由某個國家獨自設計和生産出來的,許多産品實際上是國際分工協作的結果。
  顧客馬克也對此抱有同感。他説,他並不清楚他的家中具體哪些用品産自中國,雖然“數量肯定相當大”,“但我很清楚,許多産品是美國或其他國家的品牌與設計理念加上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成果”。
  一對老年夫婦告訴記者,很久以前當他們第一次買到産自“遙遠的”中國的商品時,感到十分新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逐漸發現,中國與美國和其他國家製造的商品在外觀、款式和質地上沒有什麼區別,甚至優於後者。“我們已經習慣了來自中國的商品,我們對産地標籤已經不再關注了”。
  但也有消費者有比較強烈的産地意識。一位日本移民説:“我在日本時就喜歡購買中國的商品,它們確實比發達國家生産的要便宜很多,而且質量也不遜色。‘中國製造’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在接受採訪的顧客中,幾乎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有關“中國製造”的負面報道。他們都承認其中有美國媒體過分渲染和誇大的因素,但同時也認為,確保産品質量應當是廠家和經銷商必須牢記的最重要信條。
  相關稿件
[劉洪看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由應戰變出擊 2007-09-04
[劉洪看美國]次貸危機:美國由被動應戰變主動出擊 2007-09-04
海南口岸檢驗出一批美國産不合格食品 2007-09-03
美國進口冷凍馬鈴薯片被檢驗出有毒物質 2007-09-03
寧波桑果系列食品首次打入美國市場 2007-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