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7-23 本報駐巴黎記者:蘇燕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從1999年至2006年,法國國內市場各類農藥的産品銷量下降了40.5%。法國農藥市場的迅速萎縮印證了一個硬道理:保護環境需要法律制約,也需要科技進步和公眾參與。 幾年來,歐盟&&了一系列法規,禁止銷售和使用劇毒農藥,並嚴格規定了農藥的使用範圍和方法,對由於管理和使用不當造成污染的國家予以經濟處罰。就在不久前,歐盟對法國處以2800萬歐元的罰款,原因是在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地區發現一些河流的農藥污染超標。 在歐盟的敦促下,法國不斷健全和完善國內各類法規,如在去年&&的《水法》中,專門對農藥的使用環境、使用時間和使用量等作出了具體規定,並根據“誰污染誰支付”的原則,增設了農藥使用稅和違章處罰條例。 實際上,法律制約和經濟處罰雖可以起到一定的強製作用,但這些只是客觀手段,如果沒有公眾的主動參與和自覺行動,則很難達到理想的目標。 毫不誇張地説,法國農民接受和使用新技術的意識和能力在全世界屬前例,這與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有關。目前,法國相當數量的農戶與國家或地方農研所合作,利用衛星圖像,分析和確定需要使用農藥的農田,適當地選擇農藥,並將農藥使用量減少到最小。 此外,農藥市場的萎縮導致法國農藥生産企業紛紛重組和兼併。現有企業加大投資開發無毒和低毒農藥,許多企業對環保新産品的研究投入已經佔到年營業額的10%以上。 毋庸諱言,今天人類對農産品的巨大需求還不能使農業完全擺脫農藥,但盡可能減少農藥用量和推廣低毒無毒農藥卻是完全可能的。在僅僅幾年時間裏,歐洲農藥消費大戶法國的農藥市場就得到了根本性改變,進入良性循環,我們應該從中獲得足夠的 啟發。 |
|
|
| | |